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www.fjnet.cn 2012-07-02 18:19  王玉山、田兆运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创新,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自觉不懈的追求

天宫一号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我们非常希望和国外发射场进行交流和合作,但难度很大。外国代表团每次来参观,我们总是大度地敞开胸怀,毫无保留。但是我们想看他们的发射场,他们却不让去。”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1992年,当中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行进了30年。

时间与技术上的鸿沟,如何弥补?

“航天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我们唯有努力推动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与追赶。”中国载人航天两任总设计师王永志和周建平的话,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才是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路。

就像神舟九号女航天员刘洋带上太空的那首歌曲《追梦人》一样,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工程实践中,从方案设计、系统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一直到载人飞行的全过程,踏上了一条改革创新的“梦幻之旅”。

在工程立项论证时,专家们大胆提出了技术大跨越的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第三代飞船。神舟飞船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环帆降落伞回收方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高度的创新性。

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

即便是我们早已见惯不怪的火箭发射,每一次都有创新之处。

“每次发射,看似一样,实际上绝非简单重复。”崔吉俊说,“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可以大大提升发射场的发射能力。以前发射长征二号F要准备60天,现在比以前缩短了20多天。”

前进不已,创新不止。在中国载人航天前进的道路上,创新,已成为所有中国航天人自觉而不懈的追求。

  • 责任编辑:林诚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