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别让“洋面孔”变成“国际骗子”的代名词

www.fjnet.cn 2012-07-18 10:46  温国鹏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市场营销的“潜规则”: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有“洋面孔”出现,似乎就与高档、品质、奢华画上了等号。因此,出租“洋面孔”扮演“洋砖家”,已成演出行业新财路。即便这些“洋模特”出场费是国内模特的三四倍之多,各类会所、房企、车商依然十分热衷。(海峡导报7月17日第15版)

有需求就有供应,既然商家喜欢找“洋面孔”来给自己聚拢人气,所以也就给了演出公司大展手脚的机会,双方齐心协力,出租“洋面孔”的生意想不红火都难。按理说,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哪怕是为了雇洋人来给站脚助威要多花不少的银子,那也是人家商家自己掏腰包,用不着消费者肉疼。不过很显然,出租“洋面孔”这一现象泛滥的背后还有不得不小心的隐忧。

如果仅仅是在楼盘开盘或新车发布上租用一些“洋面孔”,故意给消费者营造一下产品高端、奢华的感觉倒也罢了,充其量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从记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些“洋面孔”的工作可不仅限于此,他们也会在商家的授意下把自己装扮成各种“砖家”甚至是“葡萄酒大师”来吸引消费者。利用消费者对“洋面孔”的迷信通过身份造假来吸引大家,这样的行为已经越过了诚信的底线,涉嫌欺骗消费者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就这么听之任之。

广告效应好不是商家造假的理由,把话说得再明白点儿就是,出租“洋面孔”可以,欺骗消费者不行。要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光靠消费者自己睁大了眼睛来分清眼前到底是“洋专家”还是“洋演员”,更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商家的自律上,更需要工商部门等监管机构拿着“大棒”在一边伺候着,万一商家过了“度”可以及时敲打一下,别让“洋面孔”变成了“国际骗子”的代名词。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