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天气信息如何成了气象部门敛财筹码?

www.fjnet.cn 2012-07-30 11:11  刘凯玲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保守估计,气象部门每年从运营商的分成收入有几亿元。在短信业务高峰时,一度超过5亿,有时加总起来甚至接近10亿元。”中国移动某东部城市分公司中层日前说。天气信息原本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公共资源,但由于授权、许可性收费,气象部门也走上了“商途”。(7月28日《深圳晚报》)

最近,全国许多地方都经历了暴雨的考验,有关部门迅速把暴雨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公诸于众,无疑很重要。按理说,在第一时间把天气信息无偿告知公众,以减少灾害天气给百姓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这是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掌握着天气信息话语权的气象部门,竟然置公众知情权于不顾,把天气信息发给运营商再转卖给公众,然后与运营商分成。没有交费预订天气短信的用户收不到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如此敛财套路,实在是滑稽得没有半点技术含量。

《气象法》总则第3条规定,气象台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很明显,气象台开展有偿服务的前提条件是确保无偿提供公益性气象服务。从本质上讲,包括暴雨在内的天气信息属于一种公共资源,它的知情权与使用权应该属于广大公众,而不是有关部门的牟利工具。气象部门出卖公共信息,一方面剥夺了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会给公共安全带来威胁与公众生活带来不便。如果因为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畅,百姓受到损失,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气象部门显然不能不顾百姓的感受,为了一个“利”字,把公共资源就这样卖掉了。

气象部门与运营商合作经营天气信息,虽然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也给公共安全留下隐患。像天气信息这样的公共资源如何处理,实际上是在考验着公共资源管理底线。

其实,不仅是天气信息被出售,近年来,政府部门打着经营、管理的幌子,出售公共资源,出让地名命名权、公共设施经营权,趁机创收敛财的例子并不少见。政府部门为何如此热衷出售公共资源呢?当然,利益冲动是重要原因。但这实际上也是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百姓被排除在公共决策之外的结果。而且随意处置公共资源的事情,除了媒体曝光、公众谴责外,政府部门违规成本十分低廉。笔者以为,为了维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就要遏制住有关部门卖公共资源的利益冲动,用法律制度给他们戴上紧箍咒,让他们付出相应的违规成本。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