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渲染无益于解决“无钱治病”的困局
www.fjnet.cn 2012-08-23 07:05 程思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深圳一对夫妇因欠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12万元医疗费,他们的一对双胞胎被扣在医院达两个月。据悉,因早产,双胞胎出生后一直在医院治疗,夫妇俩至今未能抱过孩子。医院表示,也希望家属能够将孩子接走,并尽快转到其他权威医院继续治疗,但医院也有苦衷。(2012年8月22日《新快报》) 面对当前这样一个因“无钱支付、暂扣婴儿”的事件,我们除了对医院一方日益衰落的“道德底线”进行体制性追问之外,更需要试图改变当前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外来务工人员所带来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出一种弹性的医疗费用还债体系,最终从根源上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从事件本身来讲,尽管医院方面的暂扣婴儿的做法欠妥,但报道中有关记者对拖欠巨额医疗费梁先生老板娘的那段采访,同样失去新闻采编的客观性原则。一句老板娘的“他在厂里一直都很老实”的采访回应,总能让人错误地感觉,人情口碑仿佛可以作为“万能”的标的物来进行担保抵押。 至于报道中那种披露患者家属月薪的做法,反而会以一种极度夸张的手法来塑化医患之间的地位不等,造成民众的思维固化。更令人吊诡的是,对于一个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接受两个多月医治的患儿,报道一方仍然不假思索地采用“他和妻子连孩子一次都没有抱过”的这样颇具感慨悲情说法,难免会有失偏颇。 对拖欠者梁先生的内心同情,固然是基于一种人性的本能,但对于记者来讲,其自身的主观意识对新闻的能够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却不容忽略。实际上,用一个旁观者的证词细节来过度渲染悲情已达到同情患者的目的,只能让读者产生误解,让他们仅仅停留在对患者无法偿付的基础上,而对于探讨患者如何偿债则无济于事。这样不仅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探索和评判价值,而且也可能让读者产生错误的主观判断。 将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医院一方,是当前各方面对医患矛盾的惯性思维。然而,从以往的实例来看,无论是“哈大患者杀医事件”,还是“小贩刀捅城管”之类的事例,一些媒体为了博取感官上的刺激,而忽略事件本身的因由的做法,最终只能会让民众以一种群体性“病态狂欢”来草草收场。 事实上,帮助患者家属并不需要这种极端的方式捕捉读者的同情,反而更应该以理性的思维来予以看待。平心而论,无论是多么悲情的渲染都不足以改变梁先生无钱还债的困境。毕竟,12万的医疗费对于一个月薪两千的打工者而言,几乎是天文数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种合理的担保方式和医院达成共识;其次,也应该积极吸收民间的爱心捐助来解决医疗费用费用的压力,并最终让事情得到合理解决。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8-07]征滇池生态补偿费是自己治病让路人掏钱
- [ 06-13]“轮椅男”为治病烧山求关注折射救助盲点
- [ 09-26]给医生合理待遇,安心治病
- [ 09-16]婴儿治病10万元"对阵"8毛钱 医生为何总被质疑?
- [ 09-06]砍头治病与拉闸限电
- [ 03-11]3.15消费警示:保健食品不能治病
- [ 03-04]当个治病不治命的委员其实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