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错峰上班,须城市配套跟进

www.fjnet.cn 2013-06-05 09:29  邓海建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河南郑州一家经营白酒业务的公司为解堵实行“朝十晚六”错峰上下班,此举引起众多上班族艳羡。(中国新闻网)

在治堵妙方中,“错峰”无疑是个热词。一方面,它没有虚耗更多公共资源,不会增加民众或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适时调整出行量的“峰谷”,也利于民众在工作时间错时享受便捷的公共服务。

从交通工程理论上来说,所谓的错峰其实是一种“平峰”的手段。有消息说,济南市区推行错峰上下班工作制度后,主要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减少了约30%以上,相当于节约十多亿元的道路建设投入。这些固然是错峰政策的益处,但我们在考量制度收益的时候,不能忽略两个要素:一是前提,二是成本。一者,错峰上下班要能真正“平峰”,需要在实施前统筹安排,如果各自为政,你玩你的“朝九晚五”、他玩他的“朝十晚六”,要么是错时后“撞车”,要么是错而无序。二者,从错时的成本来看,需要城市部门在配套措施上予以跟进。譬如城市公交系统一般都会根据峰谷情况安排运营密集度,推迟下班后,衣食住行等层面能否无缝对接?

更重要的还是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错峰政策是否需要征询民意?大规模的错峰安排,事关民生,亟待听证商榷。二是错峰的效果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城市交通的饱和度,一旦城市满城“超载”,再精明的错峰恐怕也是回天乏术。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交管局的数字,截至今年4月15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22.4万辆。此前错峰上下班涉及到的人群,主要是北京市属各单位的公务员等81万人,这些人未必人人有车,即使人人有车,也才81万辆,相较于庞大的总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错峰上下班,确实很有历史,譬如德国一些大城市早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机动车保有量虽大,但使用量小,这与其较为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和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等大有干系。错峰毕竟是治标之计,拥堵问题的出路,还得在“增量”上下工夫。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