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好今年物价,从生产流通环节做文章余地已不大。余地尚大的是深化政府审批制度、行政许可制度、行政收费制度改革。 国家统计局昨天起陆续公布去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各项主要统计数据。昨天先期公布的是去年12月CPI涨幅和全年CPI涨幅。今天起到下周末前,按以往惯例,其他统计数据也将相继对社会公布。 去年CPI涨幅最终被定格为上涨2.6%,远低于全年上涨3.5%的调控目标,就这样一个物价调控结果,对于政府而言足以感到欣慰。至于全年经济增长、外贸、内需、投资等更关键的经济运行数据虽尚待公布,但总体稳健增长且增长质量有所改善之大格局,则可以提前作出乐观预判。 业界与城乡居民对经济运行数据的关注重点差别很大,后者对经济好坏的感受主要来自收入和物价。去年全社会收入增幅数据有待公布,但前11个月此项数据大体在10%上下波动。这一收入增幅,不同行业员工的感受虽有区别和不同,但多数劳动者都已从中受益却系不争事实。至于物价,尤其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城乡居民的真实感受与国家统计所发布的数据相距较大。 城乡居民实际感受主要来自民生物价,国家统计的数据来源于综合物价经加权计算所得均数。必须正视的是,民生物价的涵盖面虽远小于综合物价的涵盖面,但前者对城乡居民尤其是数量居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非常直接。缩小国家物价统计与城乡居民真实物价感受之间的巨大差距,消解后者对前者的种种猜疑和失信,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官方与民间都认为,服务价格与食品价格涨幅过快(且一旦涨上去了就不容易回落),是拉动物价走高的两大主因。前者涨幅过快但涉及面较小姑且不论,后者涨幅过快且连续数年如此,有人认为主因是天公不作美,有人认为是食品安全成本过高,有人认为是流通成本上涨凶猛所致。应该说,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充当了食品价格上涨过快的推手,但核心的推手却系食品及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农产品种养植(殖)用工成本自2007年以来持续高位攀升。从表象计,用工成本虽每年增幅大体在10%—13.5%之间波动,但计算增长的底(基)数却越来越大。举个例子,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5年前雇个蔬菜挑拣装箱工,每天60元就可搞定,现如今每天200元还无人肯干。此外,处于第二推手位置的要数市场摊位费越收越狠。两大主要推手再加其他成本叠加,城乡农贸市场农副产品和肉禽水产的实际价格涨幅已接近于“邪乎”状态。 事既如此,国家统计所公布的CPI涨幅又何以处在全年2.6%的“温和”状态?考量去年政府调控物价的外部环境,政府的“运气”其实不错。其一,世界经济尤其是欧美经济依然半死不活,全球大宗生产资料价格相对处于低位,输入型通胀因素被排除;其二,国内粮食及主要农副产品实现“十连增”,致使食品涨价因素中最凶狠的“短缺因素”被排除,否则食品价格涨幅将更加“放浪不羁”;其三,喊了多年原打算去年初就梯次铺开的资源价改被人为延后,从而剔除了大宗工商产品价格构成中的资源价改因素。 今年调控物价面临的外部环境,政府已不可能如去年那般幸运。第一,今年全社会工资水平的基数更大,同样的增幅拉动物价上涨的权重势必更大;第二,“资源价改”已无退路,否则因其人为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致使正处于艰难进行的后者失去爬坡必须的“价格刺激”,而一旦“资源价改”启程,大多数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价格都将因此而上涨;第三,世界经济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站上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个增长通道,今年增幅虽不会太大,但增长趋势已成,这就意味着全球大宗生产资料价格将整体走高,输入型通胀将重新对国内物价调控形成困扰;第四,粮价乃百价之基,今年粮食及主要农副产品能否实现“十一连增”谁也不敢打包票,一旦粮食减产物价调控压力将骤然放大;第五,全球经济回暖意味着外贸出口将再度放量,从而进一步刺激国际大宗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调控好今年物价,从生产流通环节做文章余地已不大。余地尚大的是深化政府审批制度、行政许可制度、行政收费制度改革。如果能如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要求,再把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砍掉三分之二并同步砍掉行政收费,令企业生产成本中的“行政成本”有一个明显下降,对调控今年物价就较为有利。 鲁宁(上海 学者) |
相关阅读:
- [ 01-09]中国今年薪酬涨幅或居亚洲首位 改善生活还需稳物价
- [ 01-09]2013年CPI今日公布 料涨2.6%远低于调控目标
- [ 12-31]多家机构预测12月CPI为2.5% 明年涨幅略有扩大
- [ 12-26]报告称贫富分化取代物价房价成最受关注社会问题
- [ 12-24]实质薪资遭物价吃掉 台湾上班族日子比15年前还惨
- [ 12-24]十几个部门规范不了学生午餐?
- [ 12-24]中国青年报:河南新密十几个部门规范不了学生午餐?
- [ 12-23]北上广深生活成本均居全球前50 比肩巴黎纽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