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高考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2014-01-17 13:26  胡乐乐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据1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月15日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改革”是今年工作的关键词,要积极稳妥地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他表示,今年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袁部长还强调,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比例。

众所周知,高考必须改革。但究竟如何改革,才能求得最大的公约数,则莫衷一是。因为高考牵涉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所以高考改革乃十足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利益出发点,会有不同的高考改革意见,比如异地高考,再比如39所“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在全国各地招生名额的具体分配。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高考改革当然亦如此。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对于具体承担高考改革设计的教育部而言,这着实是非常棘手的任务。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找到一些阻力较小的高考改革突破口。比如减少高考必考科目,先对外语实行一年多考,以及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上“985”大学的比例。高考科目的必考门数,最好不由国家统一强制规定,而由高校自由决定报考其校的考生必须考哪些科目。举例来说,北京大学可规定,报考古汉语文学专业者,无需考数学,也无需英语。这样一来,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就扩大了,教育部的工作任务就减轻了,考生的自由选择权就增加了,人才就能切实多样化起来。

与此同时,高考作为一项肩负国家人才选拔与社会公平保障重任的关键制度,必须要处理好人才优选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如果不考虑社会公平,而只考虑人才优选,那么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考生,鲤鱼跃龙门——进入“985”大学的机会肯定要比东部同辈的低很多,因为他们所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远远没有东部同辈的数量多、质量好。但高考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公器,必须又要充分顾及到农村学生上“985”大学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及其家长看到,贫困不会世代扎根,受教育是大有希望的。这就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又有利于他们经由教育,从社会中下层向社会上层流动,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活化。

当前,许多学者与媒体的统计数据都显示,农村学生上“985”大学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早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为了帮助更多农村学生上大学,国家2012年4月出台了“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但客观而言,因为农村考生所占全国高考考生总人数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仍然很不够,亟须另想办法。应该说,一种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国家明确规定各“985”大学农村生源的比例——每年必须要达到某个百分比。虽然这势必会挤占城镇生源学生上“985”大学的机会,但须知“985”大学均是国立大学,因此它们就必须承担起维护与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责任。当然,要更好地这么做,则需国家将“985”大学全部“国家化”、“去本地化”——中央全额拨款,而不再需要所在地地方政府出一分钱。

因此我们说,高考改革要做好,绝对不能只关注高考本身,还要关注高考之外的问题。如果名义上的国立大学、“985”大学继续沦为国家与地方共建的大学,那么“985”大学的招生计划分配改革,以及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源的比例,就势必会遭到所在地政府的强力阻挠。正因为如此,高考改革还必须有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相配套。也就是说,国立大学必须完全国家化,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大学。而各地则可依据自身的财政情况,全力建设省、直辖市、自治区自己的地方高校。

总而言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要敢于突破既得利益集团想方设法的强力阻挠。在一些十分重大的方面,比如“985”大学完全国家化、招生计划重新分配、农村学生生源必须达到多少比例,在教育部和国务院都无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则应该由全国人大通过公开辩论和民主投票来解决。也就是说,高考改革不能囿于高考本身,还必须要跳出高考,这样才能以更宽广的视角推进高考改革。

胡乐乐(山东 教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