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被误读与被扭曲的“5.6万高收入组”

2014-01-23 11:03  邓海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去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3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18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2415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6389元。(1月21日《北京青年报》)

统计局的数字刚落地,各种吐槽声此起彼伏。最受非议的,是“5.6万高收入组”。一项三万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30%的网友处于官方分配的高收入组,但同时,80%的网友表示不认可官方分组。有人说,“5.6万元的高收入者”表示活不起,病不起,伤不起!不少人在计算这“5.6万高收入组”的贵族成员,在所在城市能买到几平米的房子,抑或这几万块钱能吃上多少顿庆丰包子。有好事者直接推算为:在中国,城镇居民月入4699元是高收入,惊诧莫名。

这些说法颇能点燃某种情绪。遗憾的是,想象的情绪悖逆了基本的事实。有一个概念,一开始就被很多人搞错了——“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不等于毛收入,精确地说,对国家而言,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所有税收、企业储蓄和折旧,加上支出和其他的转移支付,还有政府利息支付;对居民而言,则是居民家庭在调查期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居民户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及储蓄的总和。说得更直白一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扣除各种税费、社保支出等之后,剩下的可供自由消费、投资的收入。一句话,它比“纯收入”还要纯。很显然,当你还将科教文卫等保障支出也算在“5.6万高收入组”的时候,已然曲解了这一概念,误会了这一常识。

5.6万可支配收入,在城镇算不算高收入?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一者,中国社保等个人支出比重确实不低,以《2003~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情况》为例,2012年总收入18363亿元,比2003年总收入增加15154亿元,年均增长21.4%;财政对于养老保险的补助从2003年544亿元增加到2012年243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6%降到13%。在这样的背景下,居民要想达到人均“5.6万可支配收入”,年均个人总收入恐怕不能低于10万元左右。二者,“5.6万可支配收入”已成为高收入组,说明两个事实——更高收入人群早已“一骑绝尘”,而收入差距确实还不小。这样的揣测也有权威数字佐证: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无论这个数字有无争议,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眼下的这个数字,显然已经表明了某种失衡与断裂。这恰恰也从面上印证了“高收入组”看似不高的根源。

某种意义上说,统计局的这个数字也是止歇纷争的一个权威样本。因为就在2013国民经济数据出炉前,一则题为“人大代表呼吁为公务员加薪 称企业给五六十万”的新闻占据了各大网站显要位置,五六十万和五点六万,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算算公职人员的收入,恐怕早已多在“高收入组”,再去欲求不满,显得就能有些不够道义了。

收入高低,总是个相对概念。甚至抽象的数字,与具象的幸福感也相去甚远。无论从逻辑理性或公民理性来看,还原被误读与被扭曲的“5.6万高收入组”,有助于我们在公共议题上更客观、更现实。胡搅蛮缠的抒情不是公共利益之福,在是非与真假之后,再去言说利害关系,才能真正寻求基于真相之上的共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