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财政持续投入方能啃下医改硬骨头

2014-02-12 07:58  练洪洋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若投入没有持续保障,医药关系难以理顺,医生积极性受挫,县级医院留不住人才,将导致医改后续乏力。

国家卫计委组建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2月10日在北京召开。国家卫计委新闻司副司长姚宏文介绍,2014年工作重点仍是公立医院改革。据悉,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卫计委正尽快协调出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再增加700个试点县,2015年在全国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拉开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大幕,随后确定了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县,包括18个省(市)的311个县(市)。此次第二批试点再增加700个试点县,并将于一年后在全国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可以说,将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国县级公立医院覆盖9亿人口,是连接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枢纽,也是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一环。据姚宏文介绍,县级医院的改革主要任务就是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以此作为关键环节,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这也道出了解决看病难的重点,一是要降低药价,二是要增加政府投入。

目前,我国的医疗系统以公立医院为主,但现在的公立医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立,而是需要在市场上挣钱自己养活自己的医院。医院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势必导致公平性不足。加上医疗服务和其他的商品不同,老百姓要买什么,准备花多少钱,大致比较清楚。而一个人无法预测看病的需求,什么时候生病,病了需要怎么治疗,治疗效果如何,要付多少钱等等。这些都需要医生做出判断和选择。可以说,消费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医生手里,如果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医生就很容易利用技术垄断为病人提供过度或不必要的服务。因此,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要坚持公益性的改革方向,这是一切技术细节讨论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除以药养医的痼疾,让医务人员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职。

从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来看,既要降低病人的费用,又要取消药品的定价,还要提高医生的待遇,钱从何来?要保证公益性,政府持续长效的投入至关重要。

从第一批311个县级医院改革试点评估来看,目前对试点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而减少的合理收入,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予以补偿。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的价格来补差的空间并不大,因为服务价格不可能过高,过高的话仍会增加老百姓就医负担。而从政府投入来看,第一批试点县中央财政按每县(市)300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出结构。此次真金白银的投入,可以说是改革试点成功的坚实后盾。可是,即使中央财政一年30亿元的补助都能到位,各地的财政状况千差万别,对于一些贫困县,地方财政一旦出现补偿缺口,就难免使效果打了折扣。事实上,第一批试点县中已出现地方财政“力不从心”的问题。

若投入没有持续保障,医药关系难以理顺,医生积极性受挫,县级医院留不住人才,将导致医改后续乏力。一些地区也尝试在合作共建、委托管理方面进行公立医院的改革,但是,如何保证不偏离公益化的改革方向,如何使补偿科学、合理、可持续,还需要有关部门深入思考,认真测算,打出医保、医药、医疗联动的政策组合拳,啃下公立医院改革这块“硬骨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