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如何形成?

2014-02-28 07:19  熊丙奇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6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包括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等。

过去十多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增长,中职规模已与普高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也占半壁江山。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还不高,中考时进中职对不少考生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而高考时未达本科线,则被认为是高考失败。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原因是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办出特色,教育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制造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设立中职国家助学金、对中职农村生实行免学费政策、为高职学生提供上升通道(高职到应用本科再到专业硕士直至博士),然而收效不大。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中高考录取,都把职业学校主体放在最后一个批次。这给学生和家长的整体感觉是,职业教育是差生才选择的学校,虽然教育部门注意到这一问题,把部分中职示范校放在中考提前批招生,在高考中也实行部分中职单招,可未对大局产生多大影响。

其次,高等教育实行等级管理,让学历情结更浓,除招生分批次外,高校还分为“985”、“211”、公办本科、民办本科、高职高专,对应这样的等级管理,在就业中学历歧视现象严重,引人注目的是学历“查三代”现象,一个“985”高校的博士生,如果被查出原来是专升本读的本科,用人单位不会佩服他勤奋学习的努力,不会觉得这样的人才更难得,而会把其第一学历作为“污点”排除在笔试、面试名单之外,第一关也过不了。

另外,不要说企业,就连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也一再提出高学历要求,把高学历与高级人才画等号,用人单位的这种学历要求,会鼓励学生选择被人另眼相看的职业教育吗?在这种环境中,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价值也大打折扣,再怎么上升,还是不被尊重。

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调整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层次,而应该作为一个类型,这才是现代职业观——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这次国务院意见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互认,其意图是实现平等发展。可这也难免让人担心,会不会只是一种单向认可——职教认可普通教育的学分,而普通教育并不认可或只象征性认可职教学分?

有人认为,我国社会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认识,很难改掉。传统观念确实是重要原因,可现实对人的“教育”也是很有力量的。目前,职业教育不愁就业,表面上比普通教育更具前景,但前景恰是职教学生最担心的问题,他们的晋升、发展会处处受身份限制。而在职教发达的国家,劳动没有三六九等,行业、岗位的福利保障没多大差距。

这就提醒我们,发展职业教育要通过制度改革来改变传统观念。首先必须努力打破升学教育模式,不以升学作为学生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推进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将技术、职业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选择,并消除阻碍受教育者选择的障碍。其次,要推进职业教育学校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我国过去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发展,是行政计划推进的,规定压缩普高规模,扩大中职规模,这不是政策引导、学校自主办学、受教育者自主选择的结果,由于一些学生不愿意读中职而无奈读中职,有的中职举办者办学的追求是如何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牟利,导致部分中职教育空心化,还有的中职打着职教旗号办普高。

新一轮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政府采取现代的治理方式,要聚焦制度改革,给职业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至于学校如何办学,应按管办评分离的原则,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如此,学校方可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探索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的地位和办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给受教育者提供多样选择和多元成才空间。

熊丙奇(上海 学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