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东京的川崎是日本重要工业城市。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川崎出现各种典型城市病。城市上空因工业排放整天烟雾弥漫,大气污浊不堪,主要河流漂满各种生活垃圾,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中。因大量地方和农村人口涌入,交通、住宅、垃圾等问题也很突出。 环境、产业、人口,三重挑战之下,川崎市没有等靠中央政府,而是先于中央政府采取了公害治理措施,主动将解决环境公害问题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变害为利。 针对既有工厂,1968年,川崎市开始采用大气污染集中监视装置,对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源进行日常监测;1969年,建立公害受害者救援制度,对因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实行公共医疗等救助手段;1970年,与市内39家石油消费大户签订了防止大气污染协定,强化对公害发生源的管控;1972年,率先限定废气排放总量、建立公害监视中心;1976年,川崎再领全国风气之先,制定和颁布城市环评条例,要求工厂在新址规划阶段就拿出环保对策。 大气是流动的,仅靠川崎一市无法彻底根治大气污染。针对卡车尾气排放和污染问题,在东京都牵头下,川崎与首都圈其他城市联手行动,要求卡车安装废气过滤装置,实现了广域范围的尾气污染总量控制。 曾任川崎市长12年的阿部孝夫告诉记者,必须发挥地方在环保对策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地方城市经过自主摸索,建立起有效的环保对策后,中央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全国推广普及,从而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环境治理体系。 当然,与此同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地方的环境治理技术和应用予以支援也不可或缺。地方在尝试最先进的环保技术时,由于无法确定其最终可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得到政府扶持。但如果这一环保技术最终推广后能发展成有效益的产业后,国家补助就可以停止。这样既发挥地方城市能动性,也使得各种环保技术有发展成绿色产业的基础。 如今,众多拥有最先进环境技术的跨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此立足,川崎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产业研发城市和环境治理样板城市。 川崎市治理公害的理念、条例以及具体措施,后来均被日本中央政府不同程度吸收并推广普及到全国,可以说是地方带动中央的一个有效事例。 |
相关阅读:
- [ 04-01]治污却成污染源环保不能瞎凑合
- [ 03-27]治污需做好“发展加减法”
- [ 03-19]立法需要时间,长江治污等不起
- [ 03-18]长江治污重在协调一致
- [ 03-17]治霾治污提速亟须大数据思维
- [ 03-10]治污不能靠“乞讨”“反哺”式缝补
- [ 03-06]司机数落司长,也是对治污的敦促
- [ 03-06]京津冀治污须强化政绩考核绿色导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