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举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论文“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网帖,引起大量关注。该贴称,张世友从教21年,10篇论文涉嫌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从长江师院调入重庆师大。目前,重庆师大校方已介入调查。(4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引人注目的不仅是“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的离奇标题,还有涉事者巧舌如簧的骇人言论:“时代不同,基本要求和标准也不太一样。如果说后来学术规范出台了,我写的东西还出现问题,那我任何话都没有。”“说实话,你不信可以随便找一篇之前的文章查查,多少都有问题的。”“没有公开发表,不构成抄不抄袭的问题”。 乍听起来,似乎真还是那么回事儿。可是,仔细揣摩话语中的逻辑,却怎么也说不过去。 按其说法,腐败有时代标准,那岂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贪官不该被惩治?因为他们的赃款还不足而今贪官一个零头。同时,记者援引的1984年《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也使其谬论不攻自破。该细则第15条已经规定,“适当引用”指作者在一部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片断,凡引用一人或多人的作品,所引用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而其多篇论文中发现框架雷同、引用超标,且没有任何文献引用的意识,甚至在一篇6000字论文只有约1000字是原创,多为拾人牙慧、增删改减的小修小补。在记者一再追问之下,他才避开躲躲闪闪,终于放下教授的架子,坦言当时年轻,拼凑起来是为了应付内部交流。 搬出历史主义的幌子来逃避责任,本质是一种彻头彻尾、完完全全的投机主义。在学术科研上,耍小聪明,把人文社科领域内天下文章一大抄当作是行业的潜规则;相信只要如法炮制,就能完成学校的科研考核指标,就能在评职称时用得上;抱着审核追查不严、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万一即使被发现曝光,也归咎于自身运气差。此外,话语之间也透露出其学术理想的破灭,良知的沦丧以及诚信道德的缺失。颇为讽刺的是,在被指抄袭的论文中,竟然还有一篇题为《诚信与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也许主人公肚子里满是苦水和冤屈,也能博得一些同道中人的怜惜和理解。诚然,整个学术生态的大环境并不和谐,很多人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周遭不好的社会风气,看到大家都在抄,只是抄多抄少、会抄不会抄的问题。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学者,是否在夜深人静、洗尽铅华、褪去浮躁时,认真反省过、拷问过自己的良知? 希望以后遇到同类事件,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们,能勇敢的站出来,用证据回应质疑,用坦诚坚守底线,而不是用什么昨天的、今天的标准来掩盖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丑态。因为一切狡辩都源于我们内心的虚伪,都是作茧自缚。 |
相关阅读:
- [ 04-29]“抄袭”的教授是“偶然”么?
- [ 04-29]可怕的不是“抄袭”而是蛮横
- [ 03-28]“抄袭稿件”是对群众路线的跑偏
- [ 03-28]“抄袭群众路线讲话稿”就是形式主义
- [ 03-28]讲话稿抄袭折射官场仪式幻象
- [ 10-16]临摹还是抄袭别让情绪蒙蔽判断
- [ 10-15]模仿还是抄袭,考验内心良善
- [ 10-12]夏俊峰之子画作涉嫌抄袭案应回归法律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