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改革者而言,必须具备触动利益的魄力与决心,同时也需要稳步推进的审慎与智慧。】 最近,就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管4项改革,中央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这意味着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决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当下,司法体制改革牵动人心,成为法治中国建设最令人瞩目的领域。与以往相比,此轮司法改革力求在体制上“动手术”,以求真正实现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此次试点的改革措施,看似没有多少宏观体制上的变动,但却是改革中最敏感的地带,因为它们全部关系司法职业者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去地方化还是去行政化,最终都要落实到法官独立审判上,能否建立起保障法官独立审判的机制,自然成为制约改革成败的关键。 任何一项改革,都涉及利益的重新配置,从改革中获得的利益预期直接决定着人们对待改革的态度。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司法实务部门始终对最终的改革方案惴惴不安,很多人则对改革持一种观望态度。不难想象,这是改革前夜的正常状态,而成功的改革总能超越狭隘利益的羁绊,按照正确的方向实现最终的改革目的。 对于改革者而言,必须具备触动利益的魄力与决心,同时也需要稳步推进的审慎与智慧。司法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一些人利益在所难免,出现各种杂音也是自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既要认准最符合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能因为一些人的利益受损、出现阻力而动摇;又要按照改革本身的规律,在方案的优化实施中寻求最大的共识与认同,以避免出现大的震动或裂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央采取顶层设计与试点实践相结合的路径,选取不同地方先行试点的做法,充分体现出审慎的态度。 置于中国整个改革的大背景下,司法体制改革不能急功冒进,而只能走积极稳妥的道路。因此在试点过程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是,这些改革措施在当地社情民意当中,究竟会出现哪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又究竟会带来哪些人的利益受损,其在实现司法独立的目的上还存在哪些短板,改革方案还需要哪些配套性措施。诸如此类,在“望闻问切”的深度把脉基础上,才能让最终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更加科学、成熟,才能采取妥当方法尽可能缓解利益相关方的焦虑,才能凝聚更多的改革共识、推进改革方案正确有效实施。 本报特约评论员 傅达林 |
相关阅读:
- [ 04-21]比“围殴城管”更可怕的是什么
- [ 04-15]“浙江叔侄冤案”追责的样本意义
- [ 01-15]让律师成为司法体制的中坚力量
- [ 11-12]取消信访排名 让司法“垂直”起来
- [ 07-04]冤案中的司法职业操守考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