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日前邀请部分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负责人与部分国务院相关部委负责人走进中南海,座谈经济形势,征询意见建议。寻常的一个会,总理却因一位企业家的发言感到“汗颜”。当时情况是,谈到企业面临的问题时,在总理的一再追问下,这位企业家说:“总理,你得理解我们市场主体,我们不能乱提意见。”总理在后来的总结讲话时道出发言者的潜台词:(因为有)这么多部长在,(所以)我们市场主体不能乱说话。总理“汗颜”由此而生。 十八大强调,要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期望市场取向具有更深程度。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浅,其实人人都能体味得到。我们都尝过计划经济的致命之症短缺的苦头。改革开放之初,物品一夜之间丰富起来,大家都清楚,这是市场的功劳。简单的事实胜过繁复的理论。自那以后,视野不断开阔的人们,见证了市场经济深化的曲折经历,也知晓了健康、繁荣的市场经济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政府在城市的经济活动中还相当强势,不说是主角,也还是相当重要的角色。分管经济的政府官员日日里出出进进、忙上忙下,对企业“上项目”,或审批、或帮助、或“指导”,他们似乎都比企业的直接经营者高明,企业的前途也确乎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也当然成为企业的座上客,企业家见了他们亦如下属。其实说白了,他们不过是手中有权,而被缚住手脚的企业为了生存,自然作俯首听命状。 虽说在这样的境况下经济还是有了大发展,但这不过归因于改革之初的帕累托效应(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的资源重新配置),而绝对与政府插手企业无关。改革进入深水区,帕累托效应不复再现,“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指向明确,企业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则至为关键。 客观地说,近三十多年来,政府对企业放权、退出具体的市场经营活动、以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努力从未中断。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工厂,最重要因素是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让潜在的企业家变成现实财富的创造者。 企业家是创造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人将决定中国增长的潜力。而政府呢,李克强总理说得直白:(政府)应该是给企业服务的。企业主体不敢说话,老鼠见猫,那还行啊! 当下社会,企业家话语权的一点点增大已成市场化改革一步步深入的标识性事实。但要说企业家的言行举止已完全不看政府的脸色,那又有所言过。从某种意义讲,企业家话语权关乎经济市场化的深度。由此看来,让企业家言而无碍,出言有声,仍具现实针对性。 梅明蕾(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
相关阅读:
- [ 07-18]认真思考企业家对“公平”的呼吁
- [ 06-06]亏损企业的天价招待费花哪了?
- [ 06-05]一座大城市当有一批大企业家
- [ 05-30]民营企业家挂职国企不太靠谱
- [ 05-29]给民营企业家“富过三代”的创业环境
- [ 05-07]农业二次飞跃需重振集体经济
- [ 04-18]红头文件“求情”
- [ 03-11]民企“挣越多心越慌”背后的焦虑与求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