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场战争留下的痕迹今天却随处可见。近年来“打鬼子”的抗日剧愈演愈烈。在这类影视中,狰狞弱智的鬼子都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国人也习惯在银幕上看到鬼子在八路军、游击队员面前瞬间灰飞烟灭。徒手撕劈鬼子、手榴弹打下敌机、飞刀毙日军的场景频频上演,甚至浙江横店影视城因此发明了“手撕鬼子”的菜。(8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近期,一些旅游景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实景表演,借此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其中比较受欢迎的当属“打鬼子”系列了,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抗日战争的历史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年来“抗日神剧”的狂轰滥炸。这些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人们并没有忘记这段屈辱的血泪史,但仅仅记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正确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人们认识与否我不知道,但景区商家肯定认识了,一些景区就是看到了抗日题材的巨大人气,绞尽脑汁排出异常雷人的“节目”来吸引观众。 在这些节目中,“鬼子”被人们打的满地找牙、屁滚尿流、纷纷跪地求饶,观众在一旁则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掏腰包,商家也赚的盆满钵满,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不知道观众是怎么看的如此兴趣盎然,反正我是高兴不起来,可能是人们对于历史记忆太过沉重,或许是受到抗日剧的洗礼,人们已经习惯于看到这种“鬼子”被痛打的好戏。在那些所谓“抗日神剧”中,“鬼子”总是被冠以狰狞弱智的形象,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所以就有了“手撕鬼子”、“手榴弹打下飞机”、“掌劈日军”的“英勇”桥段。这已经是一种固定模式了,娱乐本没有错,但娱乐也有底线。 说到娱乐,国民一直有娱乐“鬼子”的传统,各种影视剧、小说里都有,《地道战》、《地雷战》等自不必我多述,在这些影视剧中,日本军队一直被冠以“日本鬼子”的称谓,并且无一例外地是愚蠢、丑陋、好色、残忍的。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面具化、形象化的产物,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起到团结同胞、同仇敌忾、鼓舞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但近年来的“神剧”较之前者有过之无不及,显得过于夸张和做作,用一系列的虚构的情节来意淫,尤其是那些“鬼子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时更显的矫揉造作。 现在,除了影视剧,一些红色旅游景区也走上了“打鬼子”的路子,虽然有些也很震撼,但大多都是借助这个噱头来吸引眼球赚取利润,利润是赚到了,但是却丢了自尊。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在这抗战期间,诞生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和先贤,我们传诵的应该是他们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游戏用来取乐。当人们把抗日剧当作武侠剧和搞笑剧来看时,被娱乐和消费的还有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耻辱,而周围的看客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调侃历史悲剧的娱乐围观者。 当围观变成一种时尚,娱乐变成一种消遣,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担心我们的年轻一代又是否真正了解那段历史,本是一场灾难却被修饰为一场“秀”,这种极度的贬低侵略者的心理可以理解,通过贬低和丑化敌人来衬托自己的高大和威猛。我想说的是,如果敌人真的像剧中所言那么愚蠢的话,还能占领大半个中国,那么我们岂不是更愚蠢? 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现今,日本罔顾美化侵略历史,我们也一直在谴责和批评日本政府不应忘记历史,但我们自己却在把历史当儿戏,用不真实的“历史假象”来欺骗自己,欺骗后代。 8月15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需要纪念,也需要思考。 |
相关阅读:
- [ 01-21]莫让抗日神剧毁了真正的抗战历史
- [ 06-29]别把高考状元包装成“抗日神剧”
- [ 05-23]抗日“神剧”需标本兼治
- [ 05-16]抗日神剧走了 中国版《兄弟连》还会远吗
- [ 05-16]“抗日神剧”应由市场淘汰而非行政禁播
- [ 05-16]限播抗日剧何“喜闻”之有
- [ 04-18]“抗日神剧”承载了太多需求
- [ 02-05]抗日剧泛滥谁最受伤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