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热潮过后慈善何为
2014-08-26 08:19:32 来源: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近期点击率最高的网络热词,非“冰桶挑战”莫属。随着一桶桶冰水由国外浇至国内,从文体明星到商业巨头,从个人团体到组织机构,从应战者到围观者,无不乐此不疲。 从传播效果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公益策划。一个有趣的创意,借助网络病毒式传播和名人效应,短时间内让罕见疾病“渐冻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关注。截至21日21点,#冰桶挑战#话题在新浪微博阅读量已超过10亿,慈善机构5天以来受捐2679178元,超过去年全年的社会捐款。人们惊喜地发现,慈善还能这么玩,而且玩得那么好。 慈善是一项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互联网精神倡导公平、参与、包容、协作、创新,同样也是当代慈善文化的重要内涵。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无论是全城吃面,还是网络爱心接力,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闪烁。当前,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我们需要更多像“冰桶挑战”那样有创意有影响力的慈善活动,需要更多爱心人士身体力行,把公益种子撒播得更广。 一片点赞声中,也夹杂着些许质疑声:在互联网娱乐化倾向裹挟下,“冰桶挑战”会不会变成明星博眼球的作秀?从某种程度上说,答案是肯定的。 诚然,慈善宣传需要借助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但如果自始至终都在名人朋友圈里玩击鼓传花游戏,公众不过是看客,连全民狂欢都算不上,那么秀终究只能是秀,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被遗忘。何况再好看的秀,也有看腻的时候。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时,人就会产生超限效应,表现为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人们的质疑声表明超限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一旦“冰桶挑战”的热度降低,公众还能不能继续保持关注的动力和耐心,得打个问号。 无论慈善方式如何革新,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应动摇。慈善行为发自内心的道德良知,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哪怕夹带一丁点儿“私货”,都会让善举打了折扣。因此,许多爱心人士不喜欢炫耀式慈善,更青睐静悄悄的慈善活动。慈善的生命,还来源于一种广泛而持久的民间行动力量。现代慈善理念并不局限于个体道德的范畴,更指向每个社会成员对他人、对社会自觉的责任担当。正如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所说,“沉默的大多数,应该变成负责人的大多数”,社会的大善,就来自于每一处微小善举的累积。止步于“至少知道渐冻人是什么”,满足于一时兴起的捐款,远远不够。把慈善行为由感情冲动变成日常习惯,变成一种细水长流的坚持,才能营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社会氛围,赋予慈善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冰桶挑战”热潮过后,慈善何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如何让慈善常态化和规范化,回归公益本身,在全社会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慈善文化,离不开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可以肯定的是,慈善方式会更加丰富,公众会更加理性,公益不会停步。(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 [ 08-26]“冰桶”“抗旱”可双赢
- [ 08-26]冰桶挑战:何妨误入善途
- [ 08-26]不必太担心借“冰桶挑战”炒作
- [ 08-25]“冰桶挑战”并非名人专利
- [ 08-25]热捧“冰桶”,冷思慈善
- [ 08-25]“对冰桶挑战说不”解得了河南之渴?
- [ 08-25]冰桶挑战为什么在中国走了样
- [ 08-23]“冰桶挑战”切莫偏离慈善“主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