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让人心有余悸——据1月4日《温州晚报》报道,参与抢救的一名温州护士表示,现场除了医护人员和一些外籍游人,其他受害者家属甚至警察都不太懂急救知识,只能“干瞪眼”。她特别呼吁,全民都应学习抢救技术。温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也表示,大多市民的急救知识颇为缺乏。 生活中,遇到有人受伤或者突发疾病,需要急救和帮助的情况,抛开对“好人未必有好报”的担忧,大多人恐怕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为缺乏急救技能,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的可能性从身边溜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也让公共文明失色不少。一再发生的类似情况,警示相关部门也警示每一个人,我们的急救知识和能力该“补课”了! 医疗卫生部门、急救中心、相关医院等应该先行动起来,通过公共职能的延伸、公共管理的完善,把急救知识、急救培训送到基层。让公众知道,这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而是保障生命的需要,是社会文明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的医院因此曾多次派人到基层普及急救知识,值得点赞,更值得推广。资料显示,我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不足全国人口的1%,而一些西方国家可以达到40%甚至更高。 其次,公民个体的急救意识、学习意识有待提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打开网页,就能找到很多急救常识,有的还有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这方面的书也不少。因此,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弥补急救能力的不足。可能有人觉得,急救是专业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个人一小步的改变,加起来就可能是社会前进的一大步,更何况,这是事关生死的事情。 其三,社区应该成为急救、减灾文化的重要阵地。曾有中国急救专家强调,中国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将急救知识向社会、向社区普及,因为真正的急救强调“第一目击者 ”。再先进的急救技术、再好的急救网络、再快的急救运输,都没有现场抢救迅捷有效,“第一目击者”是最好的救助人。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展社区安全减灾文化建设,通过急救演练、培训等,提升居民的安全自救意识和互救能力,做好社区和家庭的灾害预防工作。 |
相关阅读:
- [ 01-05]公共安全问题需补齐急救教育短板
- [ 12-01]应给急救车装上计价器
- [ 11-28]景区急救站为游客旅行多了份“生命保险”
- [ 11-11]急救费政府买单给医院吃了定心丸
- [ 11-11]政府为急救病患托底应普及
- [ 10-23]急救常识也要成为教师的“职业技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