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棍子打死“专车服务”有违民意
2015-01-12 15:18: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1月8日晚间,针对近期被舆论聚焦的“专车”是否属于非法运营、该不该取缔、未来又该何去何从等问题,交通运输部首次表态,称“专车”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肯定了“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再次重申,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专车”经营。(1月11日《东方早报》) 近段时间,一场针对专车服务的“清剿”行动在全国多地上演。去年12月24日,淄博成为山东首个叫停“滴滴专车”的城市,上海交委也在同日认定“滴滴专车”为“黑车”。随后,广州、沈阳、杭州、南京等城市纷纷对专车服务说不。1月6日,北京交通执法总队明确表示,由滴滴、快的、忧步、易到用车等提供的“专车”服务属变相黑车,将大力打击用手机软件等从事非法运营的车辆。 依据过往的惯例,但凡政府部门的“新政”或专项整治行动出台,媒体和舆论都会积极声援为之造势呐喊。但这一次对“专车”的叫停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舆论呈现出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之声:大部分用户表示“难以接受”;专家认为一棍子打死“专车服务”是“劣币驱逐良币”;新华社发文称要用好“专车服务”这条鲇鱼;新京报评论呼吁在肯定专车服务的同时“应有实质政策松绑”。 地方政府宣布“专车服务”非法,可用户对这种打着“保障消费者出行安全”旗号的“清剿”行动并不买帐,需求依然旺盛。如此巨大的反差背后,既映照出了许多大中城市交通资源匮乏、民众出行“打车难”的现实,同时也表明过往的大众化、同质性的出租车服务已不能满足中高收入民众的需要,滴滴、快的等专属化、高质量的出行服务,已成为一种应市场和互联网而生的新兴运输服务业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求决定市场,民意不可忽视。于“专车服务”而言,因是新兴业态,尚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作为政府监管部门,亟需要做的不是打压或一棍子打死这一基于互联网创新的专车服务,而应正视市场需求,顺应民众呼声,注重“疏”“堵”结合,在有效监管和满足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并以此打破垄断,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尽快“破冰”,方为明智务实之选。 让人欣喜的是,关键时刻,交通运输部发出了“鼓励创新但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专车’经营”的权威之声。这一“声”,既是对各地不分青红皂白对“专车服务”一棍子打死的“纠偏”,也彰显了高层对民意的重视,同时融入了国家层面正在进行公务用车改革、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公务用车的洪流之中,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意义。未来一段时间,“专车服务”将逐渐得到宽容并不断规范。 当务之急,须跳出粗暴打击的怪圈,自上而下出台“有实质意义”的政策法规,全力做好“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文章,让“专车服务”尽快名正言顺起来,使之成为破解出行难题、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出行需求的利器。而这,不仅考验政府的治理智慧,还有改革决心。 |
相关阅读:
- [ 01-12]让“专车”服务撬动行业改革
- [ 01-11]肯定专车服务,应有实质政策松绑
- [ 01-09]专车“涉黑”争论中的那些误读
- [ 01-09]“专车”启示出租车业改革路径
- [ 01-09]该动谁的奶酪?
- [ 01-08]不如为“专车”办个“准生证”
- [ 01-08]以改革的眼光看待“专车”业务
- [ 01-08]比“专车”更该叫停的是出租垄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