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财政收入应与GDP目标同步下调

2015-01-30 08:01:30 谭浩俊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仅仅淡化GDP增速还远远不够,比下调GDP增长目标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的,应该是下调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增长目标。】

据媒体报道,截至1月28日,在已召开了省级两会的28个省份中,已有26个省份明确下调了2015年GDP增长目标。淡化GDP增速、强调改革创新和改善民生也成为地方两会的“新常态”。

在经济面临下行和转型双重压力、这些年来一直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又难以继续支撑的大背景下,下调GDP增长目标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否则,要么是完成不了,要么就数据掺假,要么再大拆大建。与其套上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紧箍咒”,不如放下身段,将GDP增长目标下调。

现在的问题是,下调GDP增长目标似乎已经形成共识,也可能成为今后地方工作转型的一种新思维、新常态。但是,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仅仅淡化GDP增速,可能还远远不够,比下调GDP增长目标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的,应该是下调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增长目标。

众所周知,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到现在,财政收入连续二十多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即便2009年和2013年的税收增长速度跌破了两位数,也没有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位数增长,其他方面的收入弥补了税收收入的不足。正因为如此,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加上各种预算外收入和不规范收入,纳税人的负担率也会更高。

2014年,虽然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财政收入增幅可能会在分税制以后首次跌破两位数,但是,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仍高达1037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高于同期GDP增幅1.4个百分点。在企业效益普遍不佳的情况下,税收收入仍然能够高于GDP一个多百分点,就不能不让人担心,有没有收过头税,有没有寅吃卯粮现象呢?在需要和可能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地方会不会为了需要而盲目制定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增长目标,形成逆向调节、逆向改变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呢?

事实也是如此,在经济结构不太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也比较落后、制造业以低端制造为主、企业效益普遍一般的情况下,财政收入持续二十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则达到GDP两倍,确实是不太正常的。如果说分税制改革的初期,还存在各种欠税、各种藏富于民的现象的话,后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也陷入了政绩的泥潭,形成了只能上不能下、只能高不能低的格局。最终结果,不仅造成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增长质量不高,更带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更重要的,日益加重的负担,让多数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陷入难以正常运转的状态,资本不得不大量撤离实体产业。切不要以为资本撤离实体产业都是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影响,实体产业自身盈利能力下降,负担过于沉重,也是资本撤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显然,财政收入过快增长也是造成实体产业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过于强调政府利益、过度占有企业和居民利益的现象,已经让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恶化。特别是税企关系,更是进入历史最差时期。如果再不对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税增长目标进行调整,像淡化GDP增速一样淡化财政收入增速,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比GDP情结过浓更为严重。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财政收入不保持一定增幅,政府运转将出现困难。我们不禁要问,财政收入已经连续二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了,政府运转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新增财力都用到了哪里呢?显然,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实际上,在财力的分配和使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财力增长越快,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效率就会越低,社会的公平性也越差。因为,公共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必须建立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之上,必须提高透明度和公开性。而这方面,恰恰是财政资金管理最薄弱的地方。

眼下,正是经济最困难、企业运行最艰难的时刻,何谓共度时艰,说到底,就是不能只让企业和员工共度时艰,而应当由政府带头共度时艰,带头过紧日子,带头节约各种开支。那么,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就应当有节制、有限度、有约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长。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具备继续高速增长的条件,也不能再继续高速增长。放水养鱼才是最急需的,而不是竭泽而渔。各地在下调GDP增长目标的同时,必须下调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增长目标,最好能够低于GDP增幅。切不要再发生收过头税、寅吃卯粮、逼企业贷款交税这样的现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