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博士返乡笔记背后的真问题

2015-02-26 07:55:21 王聃 苏宜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认同无门才是返乡笔记内在逻辑

苏宜

王博士在返乡笔记中提到的现象在农村广泛存在,金钱冲淡亲情、利益打压婚姻、生活碾压知识等现象能得到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白领、知识分子的认同,引发了很多人的心灵共振。然而,王博士在笔记中流露出来的为美好事物消逝而惋惜、为农民生活压力增加而悲天悯人的心态或并不恰当。该笔记通过将对农村简单粗暴的记忆与现实对比,表达了一种浓厚的文学化的忧虑,隐含着对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解和困惑。

农村没有变得更坏,实际上还是在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迈进。王博士所感叹的外出打工者常年不回家、农村人情日渐淡薄等都是农村和农民主动适应现代化的正常举措,是农村发展的必然。由此也必然带来农村的巨大改变,农村和农民逐步进行分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进入城市、获取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途径,拥有技术、生意头脑等等都是有效手段,甚至是比知识更为便捷的方式,从而使得很多人对知识本身产生了怀疑和无力感。

这实在是和知识无关,而和掌握知识的个体密切相关,是农村知识分子既难以融入城市又无法返回农村的应激反应。从农村通过读书来到大城市的年轻知识分子,在面对急速变化的时代时,发现仅凭自己的知识短时间内无法在城市立足,自己所熟悉的熟人社会网络在城市毫无用处,产生了对自己和知识的怀疑,进而将美好的理想寄托到了农村。然而,当他们回到故乡时,他们发现故乡已然被城市同化,想象中的熟人网络也不复存在,农民似乎也变得和城市人一样追求自身利益,他们理想中的精神家园瞬间崩塌了。从而对农村感到了迷茫,对知识的作用产生了疑虑。尤其是当他们发现幼时那些学习比自己差、知识比自己少的同龄人,通过打工和做生意,生活甚至比有知识的自己更滋润时,这种知识的无力感就更加突出。

农民从未对自己的前途和农村的未来迷惑过,反倒是一些知识分子对农村的发展忧心忡忡。其实,现代化必然改变乡村。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形态,还包括乡村的文化和农民自身。知识分子没有必要将农村想象成寄托精神家园的乌托邦,也无需对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发挥改变命运的作用而哀叹。长远来看,农村必将是被现代化洗礼后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农村,越来越远离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知识也必然会发挥本该起到的作用,成为农民融入现代化重要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当处在夹缝中的农村知识人逐渐成长起来,在所在的城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认同时,必然会正视当下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为农村感伤,不再赋予知识本不该有的功能。届时,我们或许可以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再回头看这篇博士返乡笔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