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让社区健身器材成“无娘的孩子”
2015-03-23 07:17: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广西南宁一位老人在小区健身时,不慎从损坏的健身器材上摔下,导致右脚踝骨折。其实不仅在南宁,在城市一些社区,健身器材“超期服役”,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也是常事。既成了伤人利器,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3月22日 央广网) 在市民健身问题上,近年来可谓矛盾频发。最典型的莫过于广场舞扰民问题,要说根源,公共健身空间不足自然首当其冲。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万人的运动场地数量只有65.8个,而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在200个以上,目前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2平方米。而在全民健身需求日益强烈的当下,与公共设施的现实短板对撞必将愈加凸显。 解决这个矛盾,主流的看法,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尤其在资金和规划上,要优先保证“身边的文体馆”建设,能让市民找到一个离家近、设施全、开放时间长的公共空间。但大量社区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或“闲着没事干”,也让我们看到了缓解这一矛盾的另一种可能。然而这种“可能”很多时候却被人为地变成了“不可能”。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惊人的公帑浪费让人心疼。 正如有关方面的解释,公共社区的健身器材确实遵循“谁建设谁负责”原则。但现实之中,大量的无物管小区,老旧小区,早已与开发商不再存在经济瓜葛,因而,这个“原则”,其实早就被架空。对这个娘胎里带出来的病,需要我们正视和补救,而不是死抱住不放。何况,即便要开发商出资维修,牵头敦促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社区健身器材并非“无娘的孩子”。将分内事无原则地推给业主,这就不是简单的缺乏资金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服务理念欠缺问题,投射出的是政府管理的盲区和误区。 在一个节约型社会里,一切浪费都是可耻的。面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现实短板,再建是一方面,如何盘活现有的公共资源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公共社会的责任。当校园操场的大门“呯呯”地向社会公众打开的时候,我们却任由身边大量公共健身设施白白被闲置浪费,乃至“另辟蹊径”,不惜花费大资金建设体育公园、豪华体育馆等,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以,要杜绝社区健身器材的浪费,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有必要出台一个具体的实施补救方案,明确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和小区各方责任,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约束各方。比如人手问题,可由街道招募志愿者协助管理;比如经费问题,则由物业维修基金或者由各级财政落实到位。一切民生问题,都需要主动作为的态度。如果能多些积极的主意,少些抱怨叫屈,或许就能皆大欢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