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产高考状元的甘肃会宁县,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警察招录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一次警察招录考试,引发了会宁县大批教师的跳槽,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放弃了教师岗位?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教师集体跳槽的尴尬 李清 会宁县公安局领导表示,很多教师考警察,还是因为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但是,会宁县这么多教师“投笔从警”,追求更高待遇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县公安局一位主任就以自己为例指出,同样的工龄,他要比在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每月工资高出900多元。在西部贫困县,900多元不是一个小数字。 教师与警察几百元或者更多些的工资差距,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事情的表面,并非会宁县上百教师转行当警察的全部真相。事实上,教师从来就不是一个“来钱”的工作,甚至一直是清贫、奉献的社会形象。但会宁县有那么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除了待遇之外,必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不满。 首先应该是工作缺乏成就感。比如在已有中级职称,且在县城学校工作的教师咸月海看来,按照自己的职称和将来的发展,工资并不会比警察低,但警察相对小学老师而言,“有气势,才是男人应该干的工作”,自己“在学校待久了,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工作很平淡,没有劲儿”。还有许多考警察的教师对记者说“校园里太封闭”、“教师工作辛苦、平淡”……“会宁学子满天下”确实是会宁人的骄傲,可在会宁县,“老师苦教、学生苦读”,教师们能有什么成就感? 其次是缺乏向上发展的空间。有教师要报考警察,所在的乡中心小学领导从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多方面,劝其继续留在校园。可说句实话,领导的劝说注定是苍白无力的。众所周知,教师晋升有职称和职务两条线。可是在西部的乡镇学校,教师在评职称上不占优势,很多人到退休只能是中级职称,职务的话,当上乡中心小学校长才是股级,可又有几个人能当上校长呢?虽然当警察未必等于当官,但至少在会宁县许多教师眼里,警察的地位要高于教师。 还有就是想换个环境,教师们也缺少流动的机会。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树挪死,人挪活”,很多人都需要工作有新鲜感,否则会产生职业倦怠。在会宁县转行当警察的教师中,很多人就是“想换换工作和生活方式”,“趁有机会去感受校园以外的生活也很好”。他们之所以会“扎堆”报考警察,并不是因为警察是最好的转岗对象,而是根本就没什么其他可选择的机会。 会宁县一下就有一百多名教师“跳槽”,也暴露出了相当的尴尬。很多领导都说过,要让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虽然说会宁县一向尊师重教,但当地的教师尤其是乡村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显然还不是最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要提高教师工作的吸引力,而不是让教师多想着“感受校园以外的生活”,除了要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外,还要加快对教育工作的改革步伐,让教师在工作中能获得更大发展和成就感。 “教师离职潮”不必解读为行业悲情 毕舸 171名教师转行,看似数量众多,但会宁是教育大县,全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仅教育行业就有八九千人,从比例上看,这次转行的教师仅占总数量的2%左右。在任何一个行业,2%的人员流动率都不算高。 而此次171名教师离职,又在于“天时”。当地公安机关大规模招人,而门槛设置为“乡镇(街道)、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占用事业编制的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基本条件包括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就基本隔绝了社会人员或非在编人员报考的可能性。作为占会宁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大头的教师群体,本身在学历、知识等综合素质上相对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公安部门青睐。两相结合之下,才会有如此多的教师选择内部流向公安机关。 此外,所谓收入偏低导致老师离职,其实是一个很难衡量的参考标准。会宁在编教师的收入,肯定比非在编教师高,恐怕也不低于当地大多数职业。即使与补贴多一些的警察相比,如果将教师所拥有的假期、能够在外兼职授课赚取外快等因素,与警察长时间加班、作息不稳定等特性进行对比,从性价比来考量,警察多出的补贴就未必具备了很强的吸引力。 其实,如果171名教师跳槽,选择了不同行业,而不是集中于此次当地公安机关的人事招考,也就不会凸显出其集中流动的特征,更不会让人产生种种联想,将其解读为当地教师“离职潮”背后,是否隐含着某些特殊因素。 当然,171名青年教师同时离职,确实给当地教育体系短时间内带来了一定冲击。但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走的都是青年教师,就在于年轻人对于工作乃至人生的选择,还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愿意尝试新的工作,也有能力去承担转型成本。何况此次公安机关招考,本身就属于在编财政人员的内部流动,风险较低,收益可能会更高,因此出于经济人理性,年轻教师转型做警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教师离职潮”事件,不必过度解读为行业悲情。除非是当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离职趋势一直持续,如此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去反思,是否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待遇及其他权益保障上存在诸多缺失,导致了人心不稳流动加大。否则,单凭一次机缘巧合的“171名教师转型做警察”个案,就此得出当地教师行业出了问题的结论,甚至以此来哀叹所谓教师职业理想的破灭、教师权益保障的薄弱等“大”议题,显然是用力过猛,偏离了事件本质。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