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读名校,高分上普高”。在甘肃省兰州市,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统配招录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与此同时,对于兰州中考统配招生政策的质疑也在坊间流传。(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所谓“低分读名校、高分上普高”,并不能准确概括今年兰州实行统配招生的录取情况。事实上,虽然今年全市统配招生比例递增到60%,但仍然限定了考生成绩须在所报考学校统招分数线下50分以内(若统配名额未录足,则最低降至省级示范基础分数线)。因此,缘于“统配”的缘故,显然会惠及部分考分普遍相对较低的学校的考生,使他们得以降分录取;而一些高分考生扎堆的“名校”,则会因统招分数线的“抬高”,导致某些相对高分的考生落榜。 当然,仅仅就录取分数线来看,对某些高分落榜考生来说,似乎不太公平。但相对于个体而言,统配与统招相结合的招生政策制定,更多则是着眼于助力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正是源于在长期不变的统招及自主招生中,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致使高分考生“一窝蜂”向名校汇聚,导致中学教育的两极分化,呈现出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马太效应”。很明显,兰州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并逐年扩大比例的统配招生,正是为此开具的一剂“药方”。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剂“药方”正在产生的“药效”:首先,不少普通中学的活力正在被激发。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的兰州十二中,以前就读报到率不足50%,初中毕业能考上名校的更是寥寥无几。自实施统配招生后,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考入名校,今年进入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达到47名。与此同时,该校的就读报到率也稳步增长,去年已达到70.61%;其次,即使对于一些虽属省级示范高中、但名头不及某些名校的学校,也能享受到统配招生带来的“红利”。如兰大附中,以前只能按分数线招录1500名以后的学生,而现在则能选录到更多的高分考生,有利于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统配招生使更多在普通中学就读的学生看到了希望,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很多原有不愿在普通中学就读的学生,重新作出了就近上学的选择。显然,统配招生让众多普通中学焕发了生机,摆脱了过去生源不足的尴尬。同时,逐步充足的生源,必然倒逼学校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扩充办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在整体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更重要的是,均衡教育的实现,将从根基上遏制诸如“高价学区房”、天价择校费等非正常现象的蔓延,同时,亦有利于减少寄生于优质教育资源上的“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这无论是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还是减轻学生家长负担,都不失为一个利好消息。 至于部分高分落榜考生及家长的质疑,笔者也表示理解。试想一下,某些考生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上名校,或不惜购买靠近名校的“天价学区房”,或动咎仿效古人“孟母三迁”,或绞尽脑汁、动用关系,好不容易才挤进高分学生扎堆的名校初中,没想到却因统配招生而功亏一篑。同时,再看到身处名校的孩子高分落榜,而分数“矮一截”的普通学校学生却高中名校。这种心情,笔者自然能够体谅。 为此,对统配招生的争议也不少,这些意见主要来自今年高分落榜以及正在名校初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些意见并不指向统配招生本身,而是诸如统配统招比例以及降分幅度等细节方面,但实质上反映了众多考生及家长,在经历了长期的“凭分数录取”、现陡转为“统配招生为主”的一种不适应,或说是一种怅然若失。说到底,这是实施均衡教育进程中所必然经历的“阵痛”。 当然,这种“阵痛”,尽管不可避免,但却能想法减轻它的“痛楚”:譬如,有关统配招生的信息应该广而告之,让每一个与此相关的学生及家长都要知晓;统配招生比例逐年扩充的步子不宜太急,应与均衡教育的发展同步。同时,均衡教育与扶持重点名校并不矛盾。考虑到名校的示范效应,拟录考生的降分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出现班级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给施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过度的降分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或在某种程度上诱发“读书无用论”的泛滥。 此外,改革招生政策,仅仅是为均衡教育的推行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只有多管齐下,全面发力,才能到达“彼岸”。例如,对于就读学生逐步增多的普通学校,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在教育资金投放、教学场地及设施建设、师范毕业生选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尽快与统配招生接轨,笔者建议,不妨采取名校与普通学校对口支援、交流的方式,以优化教育资源:譬如,各个学校之间教师可否试行定期轮岗制度(至于人数多少及轮岗年限,依据各校状况而定),以此实现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加速均衡教育进程。 总的来说,统配招生之路无疑是正确的,对此产生的争议也是正常的。因此,统配招生需要坚守,细节上的一些“瑕疵”也要正视。这样,逐步完善的统配与统招政策的完美对接,既有利于优秀学子的脱颖而出,又可助力均衡教育的发展。实际上,这正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结果。 |
相关阅读:
- [ 08-12]“一分之争”说明自主招生还未真自主
- [ 08-12]“分数线之争”背后的自主招生之困
- [ 07-24]名校招生放鸽子算不算误人子弟
- [ 07-24]“招生确认书”何止误人子弟
- [ 07-24]复旦招生“确认书”,谁对学生负责?
- [ 07-23]“备胎”状元是“灰色招生”的牺牲品
- [ 07-23]强扭“招生”或是利益作祟
- [ 07-15]园长的“随便挑”暴露招生规则太随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