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征集活动遴选结果,其中包括不得问学生父母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自觉规范职业行为。(《京华时报》9月3日) 作为教师不说伤害学生的话,这本来应该成为一条底线。不过,就事论事,不得问学生父母工作这一点,未必合理。如果教师在特定场合单纯说“你父母是干啥的”,语气中带有嘲讽或歧视含义,这种情况当然应该禁止。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父母工作而别有所图,比如想拉关系办私事什么的,恐怕这样的禁令也挡不住。如果教师在观察了解学生过程中,询问学生父母工作,也不允许吗? 学生的成长跟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教师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开学生家庭背景的。何况有时教师还需要家访,对学生家长工作也多少要了解一点,除非学生家长从事特殊工作,需要保密,或者家长觉得自己的工作完全是个人隐私不能透露。 所以,不得问学生父母工作被列入禁语,显然不太合适。也许媒体报道不该把“你父母是干啥的”这句话换成“不得问学生父母工作”,因为后者更容易产生歧义。但“你父母是干啥的”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含义,被简单地列入禁语未免过于武断。 组织征集教师“美语”“禁语”并予以公布,本身用意良好,可以提醒广大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语对学生的影响。不过,教师都不是小孩子,哪些话该对学生说,又该怎么说,哪些话不该说,其实心里都有数,只是由于教师评价体系不合理,学生和家长的话语权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没有合适的通道得以反映;同时,教育督导制度也很不完善,某些教师在部分学生和家长面前就“有恃无恐”起来,说话也就有点不讲方式了。推出几条“美语”“禁语”,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至于特意遴选“十大”“十条”就有点矫情了,让教师像遵守“小学生守则”似的去牢记这些“美语”“禁语”吗?没准适得其反,所谓“美语”“禁语”可能沦为笑料,更何况不问出处就禁了诸如“你父母是干啥的”这样的话,显然太欠考虑,下一次是不是还要教师禁说“你多大了”? |
相关阅读:
- [ 08-31]学生大面积挂科,教师的责任在哪儿
- [ 08-28]中小学教师职称不要绑架太多利益
- [ 08-21]“情怀女教师”寄托了我们太多想象
- [ 08-18]“乡村少年瞧不起基层教师”的结论值得怀疑
- [ 08-18]教师有明天,教育才有未来
- [ 08-14]状元县教师大改行是个警示
- [ 08-13]理性看待教师辞职当警察潮
- [ 08-13]会宁警察招考引发教师离职潮不是孤例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