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韦斯·克雷文,这位世界恐怖片教父级人物,可能很多影迷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他留给世界的两部恐怖片经典系列,想必各位都会觉得如雷贯耳——《猛鬼街》和《惊声尖叫》。 一部恐怖片可以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就是创造出一个绝对有辨识度的恐怖角色。1984年由韦斯·克雷文自编自导的电影《猛鬼街》,就塑造了这样一个变态恶魔——钢爪手。黑色的礼帽、烧焦的皮肤、自制的钢爪和令人胆寒的笑声,使这个形象不知道成为了多少爱好恐怖片孩子的童年梦魇。克雷文开创的这个系列,到现如今已经有了7部之多,尽管之后的几部都不是由他编导,但是生命力依旧。 同样,更为著名的《惊声尖叫》系列中也有着一个经久不衰的面具杀手。尽管戏中戏的实验和恐怖片与青春片的类型结合都是影迷对这个系列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这个明显受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知名画作《尖叫》启发的黑白面具,还是成为了这部系列片的标志。这个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侵扰的意象,不但使该系列电影延续了4集之久,还催生了热播的同名剧集以及恐怖元素恶搞喜剧片系列《惊声尖笑》等诸多衍生产品。 恐怖片是好莱坞非常成熟的电影类型之一,出现过很多以小搏大的商业奇迹。尽管目标受众数量有限,但是却又极其稳定,甚至接近于刚性需求。所以一旦一个好的概念诞生之后,就会迅速占领市场,以极小投资获得极高的回报。克雷文开创的两个系列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他本人,正因为对两个经典形象的成功塑造,我认为他在恐怖片领域的艺术地位不亚于圣母画中的拉斐尔。一个著名电影导演与一位电影艺术家之间的距离就是是否能有作品传世。经典电影中每一个鲜活而饱满的形象都是电影艺术家本人生命的延续。从这个角度上讲,只要还有观众看着《惊声尖叫》而惊声尖叫,克雷文都没有离开。 中国电影业一直进行着关于“商业片与文艺片之争”的大讨论。很多观众、电影从业者甚至电影学者都认为商业片与艺术片就像田径和跳水一样根本没有可比性。我承认,商业片与艺术片从整体诉求到目标受众都有一定的不同,但商业与艺术恰恰是每一部电影都必须涵盖的两种属性,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互为表里。所以,电影本身是不分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存在这种区分的只是产业链条上的区分而已。搞电影宣传和发行的应该把每一部电影都看成是商业片,不能把“过于文艺”作为找不到合理目标受众的借口;搞电影创作的应该把每一部电影都当做艺术片来完成,不能因为有类型诉求就粗制滥造、千人一面;搞电影评论的应该时刻牢记电影具有商业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引领观众找到适合每部作品的“正确打开方式”;而电影观众则应该摆正心态,在面对作品的时候尽量抛掉类型、明星、宣传点等诸多与作品无关的因素,把每一部电影都当作恋爱对象来看待,用脑思考,用心感受。只有整个行业链条上的所有人用真心对待真心,中国电影才能同时实现市场的拓展和艺术的创新。 没错,《蒙娜丽莎》确实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但是别忘了,它的缘起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位富商的命题作业。任何一种艺术能称之为艺术,都是因为有无数艺术家的执守和坚持。因此,克雷文的辞世与其他艺术家的去世一样,都值得电影行业悼念,值得电影观众惋惜,值得电影人反省一下自己的本心。(祖纪妍) |
相关阅读:
- [ 11-08]比恐怖片更可怕的是学校糊涂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