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坏老太还是坏女孩?真相并不是这么简单

2015-09-22 11:02:21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现场照片(图片来源:安徽网)

9月8日起,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一波三折。女大学生先是自称扶老太被讹,因现场处于监控死角,她在微博发帖寻找目击证人以证清白,不久有网友回复称愿意为其作证,但也有3名目击证人称女大学生曾承认撞了老太太。9月21日,淮南警方透露,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质疑】

扶老被讹”事件,警方调查难服众?

龙泉派出所究竟是怎么“进行了多方调查取证”的?老人和女学生究竟是怎样的“相互有接触”?接触不等于撞人,过于中立的表达,难以佐证袁某该承担主要责任。而此前,最关键的监控已缺失,核心环节更是不清不楚,凭什么让袁某承担主要责任?

公众作为旁观者,他们需要靠证据说服,需要靠事实说服,也需要靠严丝合缝的逻辑说服。可惜,淮南警方无法满足公众最迫切的知情权,于是必然遭受如潮质疑。当然,淮南警方有苦难言,也许没有视频,便只能求助于旁证。基于公众的不信任,淮南警方更要如实阐述多方调查取证的具体过程。 >>>阅读全文

【反思】

老人问题需要关注而不是炒作

这起事件,在过去的十多天里,舆论场对此事始终抱持热情,无论相关调查有所进展还是延宕。这种沸沸扬扬的不断加温模式,早已脱离了纯粹的究其真相,炒作成为了推动持续关注的主动力。如果由此对相应的群体作一个笼统的判断,恐怕谬之甚远。

炒作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于各类报道、编辑中,可能是针对某个个例,也可能是对一个群体。仅就老人而言,近年来我们常听到的“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伪命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由同质性负面报道汇集、推论的结果。但事实上,这样的判断符合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吗? >>>阅读全文

【观点】

离不开摄像头的社会是可怕的

遗憾的是,随着摄像头这一公正的监视器的失效,事件真相的揭示就只能回归最基本的“证言”,而不再关乎技术。然而,让人说真话却好像变得越来越难,对信任危机的反复讨论一再触碰到当前社会道德良心的敏感议题,这本身就引人深思。

摄像头固然能派上大用场,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监视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监控设备的使用只是维护治安和司法取证手段的一种补充,对于情况复杂的现实生活而言,摄像头无力充当全能之眼。那些隐蔽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也许没有摄像头,但不能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约束。人的道德良知是维护社会运行的重要柔性力量,是法律和摄像头都无法取代的。 >>>阅读全文

不妨以善意揣度“撞人者说谎”

在一些被扶老人“讹人”的案件中,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老人是故意讹人,否则就不能排除,有些老人摔倒后意识模糊,高度惊恐之下出现误记、误判或错觉,他们“讹人”未必有多大的实际恶意。同样的,女生袁某撞老人后说谎,称自己是扶人被讹,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她是故意说谎,否则就不能排除,袁某有可能是没有明显感觉到自己撞了老人,但在看到老人倒地并扶起老人之后,内心十分惊恐惶惑,对自己到底有没有撞到老人没有把握,因此出现了先承认自己撞了人,后来又矢口否认的变化,她的说谎未必有多大的实际恶意。 >>>阅读全文

【深度】

面对老人摔倒让想象慢点走

这些年来发生的“扶不起”报道,内容有真有假,剧情有顺有逆。但几乎每一起报道出现后,很多人不辨真假,而是第一时间选择相信“此事必有蹊跷”,扶人肯定被讹。可是,所谓的“扶不起”,到底是真相还是想要的真相?有没有人认识到,这种第一时间的迎合和判断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样的道德风貌,如果都认为“扶不起”,那就只能出现“扶不起”。面对老人摔倒,能不能让情绪和想象慢一点走,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搞“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一套。 >>>阅读全文

>>>阅读更多相关评论

图片来源:网络

“扶老被讹”事件,警方调查为何难服众

王石川

9月8日起,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一波三折。9月21日,淮南警方透露,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至此,“称被讹”事件仿佛已逼近真相,尽管警方调查结果并非一锤定音,但可确信在舆论紧盯之下,相关调查过程不会是轻率的,调查结果也不会是草率的。但是,面对警方公布的结果,不少网友仍认定袁某被讹了。为何如此?恐怕与警方通报语焉不详有关,寥寥几句话,既无细节支撑,更无详情披露,只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让人难以信服。

更何况通报的表述过于模糊,比如,龙泉派出所究竟

是怎么“进行了多方调查取证”的?老人和女学生究竟是怎样的“相互有接触”?接触不等于撞人,过于中立的表达,难以佐证袁某该承担主要责任。而此前,最关键的监控已缺失,核心环节更是不清不楚,凭什么让袁某承担主要责任?

没有争鸣,就没有共鸣;没有了解,就难有和解。公众作为旁观者,他们需要靠证据说服,需要靠事实说服,也需要靠严丝合缝的逻辑说服。可惜,淮南警方无法满足公众最迫切的知情权,于是必然遭受如潮质疑。当然,淮南警方有苦难言,也许没有视频,便只能求助于旁证,通过所谓的“多方调查取证”来认定袁某负主要责任。基于公众的不信任,淮南警方更要如实阐述多方调查取证的具体过程。

撇开这些质疑,我们还应该回到事件的原点,有几个问题同样值得讨论。

其一,“称被讹”事件刚一出现时,为什么不少人本能地认定袁某冤屈,老太讹人?不得不说这是基于“经验”的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其实并不符合逻辑,甚至有些无理。一旦人云亦云,就可能伤害无辜。类似教训不胜枚举,我们理应节制冲动。

其二,警方的调查结论到底可不可信?警方当然有可能造假,有可能偏袒某一方,问题是,淮南警方敢不敢冒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与正义为敌,与网友为敌,与事实为敌?淮南警方调查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在媒体聚焦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造假的勇气有多大?

其三,的确有被扶老人讹人,那我们是不是就该永不扶人?这是报复谁呢?对淮南警方的调查,有网友说:不管是不是袁某的责任,以后老人跌倒了都不要扶,让他们自生自灭吧。如此情绪化,是跟谁赌气呢?谁能保证自己的父母不会跌倒,谁能保证自己年老了不会跌倒?

真相仍在路上,吁求淮南警方公布更全面的调查。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节制愤怒,理性看待这个世界。“灯火趋暗,你在何处”,如果光抱怨老人有多坏,看不到老人有多好;如果光指责社会有多糟糕,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会变好?(京华时报)

老人问题需要关注而不是炒作

付小为

连日来有几则新闻陆续曝出:山东老人弄脏公交被驱赶、安徽老太与男子公交对骂扭打、湖南女子公交占两座并推倒老人。本来只是见诸不同报纸的小篇幅社会新闻,经门户网站罗列摆放在一起,其间的共性和联系性顿然清晰。

老人是这些事件的重要一方,他们在不同的故事中或弱势或强势,而将这些新闻“归类”,大概是为了让这些现象愈显突出,甚至隐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老人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是不是哪里不对劲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结构的过快变化与现代生活、传统观念、政策宏观规划之间的不协调,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老人问题”,不仅社会对“老”需要有观念上的再认知,如何合理分配各类资源,在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的同时又不至于挫败年轻人的积极性等,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方面。然而,回到舆论视角,我们看到的是,走在老龄化的核心问题之外,媒体所关注的“老人问题”好像是另一回事。

这些年,以“老人”为主角的新闻确实不少,一些时候,他们受了委屈、伤害,另一些时候,他们又好像蛮不讲理,成了他人生活的麻烦制造者。相同的是,这些消息往往扎堆出现,彼此相互佐证似的,引导社会判断走向某一个方向。

就像刚刚落幕的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在过去的十多天里,舆论场对此事始终抱持热情,无论相关调查有所进展还是延宕。这种沸沸扬扬的不断加温模式,早已脱离了纯粹的究其真相,炒作成为了推动持续关注的主动力,一时间,各地也顺势“补充”出几条似是而非的老人倒地新闻。

如是蜂拥而上的报道,总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舆论场的能量,形成一个共同的声音。比如老人讹人,又或者年轻人不尊重老人。并且每种情形,都仿佛挟社会主流之势。如果由此对相应的群体作一个笼统的判断,恐怕谬之甚远。

拿前面的几则公交事件来说,很遗憾,我们生活中无法杜绝类似的事,但必须说,它们肯定不会是生活的主要部分,而它们共同呈现的争执、蛮横、霸道,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对象恰巧是老人,但未必针对老人。而经由媒体的刻意安排,却归入到老人讹人事件后的又一类“老人问题”中。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炒作。

为了吸引外界注意,炒作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于各类报道、编辑中,可能是针对某个个例,也可能是对一个群体。仅就老人而言,近年来我们常听到的“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伪命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由同质性负面报道汇集、推论的结果。而同样的方式针对任何群体,少年、青年、中年人;教师、律师、官员,都可能形成一个相对群体的负面形象,但事实上,这样的判断符合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吗?这样的炒作方式一旦变成媒体从业者的习常,不但模糊着人们对基本面貌的判断,更无形中助长了比坏、比劣,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长江日报)

离不开摄像头的社会是可怕的

李杏

近日,安徽淮南一名女大学生自称扶老太被讹,因现场处于监控死角,她在微博发帖寻找目击证人以证清白,不久有网友回复称愿意为其作证,但在此事的最新进展中,有3名目击证人称女大学生曾承认撞了老太太。

又见疑似扶老人“被讹”事件,在微博传播力的推动下,原本并不复杂的一起纠纷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仅女大学生和老太太家属各执一词,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事情经过描述,在监控无法提供有效证据的情况下,相继出现的证人做出的证言也互相矛盾,令事件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目前,淮南警方尚未给出最终调查结果,究竟孰是孰非还“说不清”。但就现有的条件来看,由于线索断在了监控这个关键环节,对事实的调查似乎就此陷入了僵局。换言之,一旦最有希望留下“铁证”的摄像头没有捕捉到现场画面,即使找到更多目击者,似乎都很难改变此事陷入“罗生门”的困境。

到底老太太是怎样受的伤,女大学生有没有碰撞到她,当事者之中必然有人隐瞒了实情,这只是基于逻辑所能下的判断,网络上的各种讨论与推测也都只能止步于此。遗憾的是,随着摄像头这一公正的监视器的失效,事件真相的揭示就只能回归最基本的“证言”,而不再关乎技术。然而,让人说真话却好像变得越来越难,对信任危机的反复讨论一再触碰到当前社会道德良心的敏感议题,这本身就引人深思。

近年来,社会上时常发生一些影响较大又始终真相不明的事件。对此,很多人呼吁要动用技术手段取证,用拍视频和设监控等办法保障公正,日益遍布大街小巷的摄像头也的确能在很多时候派上大用场,对摄像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仿佛没了摄像头就无所适从。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有些公共事件中,在一些关键时刻和关键环节,摄像头总是恰当地出现故障。

摄像头固然能派上大用场,但值得警惕的是,被摄像头“监视”习惯之后,一些人似乎掌握了一套行为模式:在被“观看”的情况下不敢轻易越矩,可一旦脱离了监控的视线,就变得毫无顾忌,甚至丧失底线。令人担心的是,离开了摄像头,有人就可能忘记了摸着良心讲话,为了逃脱责任而毫无愧色地说谎,甚至为自己得以颠倒黑白而沾沾自喜——一个社会少了摄像头就是非不分,真相难求,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丧失令人不寒而栗。

摄像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监视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监控设备的使用只是维护治安和司法取证手段的一种补充,对于情况复杂的现实生活而言,摄像头无力充当全能之眼。那些隐蔽的、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也许没有摄像头,但不能没有明辨是非善恶的约束。摄像头所扮演的,其实相当于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而这种监督的更大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威慑,而是让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人的道德良知就是维护社会运行的重要柔性力量,是法律和摄像头都无法取代的。(长江日报)

不妨以善意揣度“撞人者说谎”

于骞

9月8日发生在淮南师范学院门口附近的这起交通事故,从女生袁某发微博称扶老人被讹,求目击证人为自己证明清白开始,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切。袁某讲述的自己的遭遇,符合近年来社会上讨论、反思的“扶老人被讹”的故事框架,一下子引起舆论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很多人心中的道德义愤。人们一边慨叹“世风日下”、“做好事风险大”,一边对被扶的桂老太太一方加以谴责,认为老人如此反咬一口恩将仇报十分可恶,有人甚至要求对讹人的老人依法惩处,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云云。那个“扶老人被讹”的故事框架,为人们预设了某种“惯性思维”,每当出现一起扶老人引发的纠纷,很多人就会先入为主地相信,扶人者肯定是无辜的,被扶的老人肯定是故意讹人,并将这一起纠纷,视为“世风日下”、“好人难做”的又一个例证。

淮南市警方认定系一起交通事故,扶人的女生袁某承担主要责任,被扶的老人承担次要责任。因为现场没有监控视频,无法还原事发时的具体情况,但警方通过向多名直接和间接证人取证(包括120急救车医生在内的几名证人均表示,当时看到袁某承认自己骑车撞倒了老人),获取的证言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当时袁某和老人“相互有接触”。应该说,警方对事故责任的分配是比较客观的,之所以认定老人也要承担次要责任,是因为老人当时走上了非机动车行驶车道,存在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自身对造成事故也有一定的过失。

对于扶老人引发的纠纷,最可怕的不是当事某一方说谎,也不是情况太复杂以至于迟迟不能求得真相,最可怕的其实是,舆论无端猜测甚而恶意揣度当事人的心理动机。假如警方查实这不是一起交通事故,老人的确是自己摔倒,却一口咬定是被袁某撞倒,那么,许多人不但要为自己的“惯性思维”再次得到警方调查结论的证实而倍感“欣慰”,而且还要进一步理直气壮谴责讹人者,要求法律加大对讹人者的处罚,以此警示社会公众,更好地保护见义勇为行为,让好人做好事无后顾之忧。

不料剧情出现巨大反转,警方调查证实老人并非讹人,反而是袁某作为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事后坚称自己是做好事被讹,还公开征集目击证人为自己辩诬。这种情况下,舆论很可能随着剧情反转而反转,从相信老人讹人并谴责老人无良,转为对袁某施以严苛的批评责难。不难想象,袁某现在受到的社会舆论压力,肯定比之前被撞老人受到的压力还要大。

我愿意相信,在一些被扶老人“讹人”的案件中,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老人是故意讹人(如老人有充分的条件看见或意识到,自己是摔倒而非被撞倒),否则就不能排除,有些老人摔倒后意识模糊,高度惊恐之下出现误记、误判或错觉,他们“讹人”未必有多大的实际恶意。同样的,我也愿意相信,女生袁某撞老人后说谎,称自己是扶人被讹,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她是故意说谎,否则就不能排除,袁某有可能是没有明显感觉到自己撞了老人,但在看到老人倒地并扶起老人之后,内心十分惊恐惶惑,对自己到底有没有撞到老人没有把握,因此出现了先承认自己撞了人,后来又矢口否认的变化,她的说谎未必有多大的实际恶意。

不妨以善意揣度“老人摔倒被扶后讹人”,也不妨以善意揣度“撞人者说谎”,事实真相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酷残忍。多一些善意的揣度,社会可能就会多一些宽容和信任。(北京青年报)

面对老人摔倒让想象慢点走

乔杉

一般而言,观众的情绪都是随着剧情走的,当剧情发生反转时,观众情绪也随之反转。可这一刻,相对于此前,剧情发生了重大反转,但舆情并没有明显反转。有些网友说,这三个目击者所说不可信;还有网友讲,不管你们怎样,反正我就不信。

在一个众说纷纭的舆论场,怀疑和想象都十分可贵。仅凭三个目击者的说法,确实还不能完整地还原真相。但是,怀疑应该是一视同仁的,不应该进行“选择性怀疑”。可是还原新闻发生,几乎在第一时间内,舆情就开始了“站队”。从开始报道来看,只是讲了“淮南女大学生称扶老太被讹,征集目击者以证清白”,当中有大量的女生怎么说,女生同学怎么讲,可从报道的细节来看,并不足以还原真相,也不足以构成女生自圆其说的证据链。仅仅凭据一枝半叶,很多人情愿选择相信女生,而不假思索地认为老太及其家人“碰瓷讹诈”。

从传播上讲,一种观点能够广泛传播,未必是因其具有真理性,很多时候是因其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不是“指南针”,而是“复读机”,通过别人的嘴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说得更加动听。这些年来发生的“扶不起”报道,内容有真有假,剧情有顺有逆。但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一起报道出现后,很多人不辨真假,而是第一时间选择相信“此事必有蹊跷”,扶人肯定被讹。可是,所谓的“扶不起”,到底是真相还是想要的真相?有没有人认识到,这种第一时间的迎合和判断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问是非。道德事件,更是如此。一旦根据错误事实作出错误判断,就可能带来道德误伤。拿这起事件来说,女大学生到底有没有碰到老太,老太及其家人有没有讹诈?真相其实还在路上。即便最终调查出女大学生碰到了老太,也存在有意和无意之分,不排除女生碰到了老太自己却没注意,以为自己没有碰到;即便最终调查出女大学生没有碰到老太,也存在误会和讹诈之分,不排除老太自己摔倒了,女生恰好经过,老太在恍惚中以为是女生碰倒的。情况不同,后果不同,道德影响不同。

春晚小品《扶不扶》有一句广泛认可的金句: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其实这种人心指向三种人,一是摔倒的人,二是扶的人,三是看的人。有什么样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样的道德风貌,如果都认为“扶不起”,那就只能出现“扶不起”。这是一种认识和判断问题,指向为如何认识道德的价值,如何判断当前的道德风貌。在现实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面对老人摔倒,能不能让情绪和想象慢一点走,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搞“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一套。

这一刻,剧情反转了,而舆情并没有反转。虽然反转的剧情未必是最终的剧情,但不管如何,舆情和剧情的脱节还是值得关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舆情反转比剧情反转难得多,而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倾向性地认为当前的现实就是“扶不起”。这种偏见和“片见”,难道不值得警惕吗?(北京青年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