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CPI、PPI持续弱势更显供给侧改革紧迫

2016-01-11 07:56:28 谭浩俊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国家统计局1月9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涨幅创6年新低。其中,2015年12月CPI同比上涨1.6%,比上月环比上涨0.5%;2015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2%,其中,12月同比下降5.9%,降幅与上月相同,环比下降0.6%,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讲,结果没有超出预期。但是,其所反映出来的通缩问题,却不能不引起关注。从去年全年CPI和PPI的表现来看,CPI基本是围绕1.5%在徘徊的,与年初确定的3%的目标相差甚远。而PPI则更是一直“坚守”在负通道,不愿脱离负通道一步,形成“双萎缩”、“双弱势”格局。

分析CPI弱势运行、PPI负运行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出口、消费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CPI、PPI难以走出颓势。实质上,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供求关系失衡的结果。特别是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基础性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直接导致市场价格的低迷运行。尤其是PPI,根本找不到走出低迷和负通道的出口。

在市场需求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就必须放到供给侧。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产能过剩已经不仅仅表现在个别或少数行业,而是多数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部分行业更是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特别是钢铁行业,产能已达到超半过剩的水平,近12亿吨的产能,市场需求也就在6亿~7亿吨左右。纵然经济全面复苏,如此高的产能也消化不了。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如何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方面,可谓用足了劲、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家电下乡、鼓励汽车消费、引导居民旅游,到大开信贷闸门、给企业减免税、对设备出台加速折旧政策,再到出台一轮又一轮的扩大投资政策,最后全面放开房地产市场,一些地区还出台了鼓励住房消费政策。诸如此类,几乎所有能够刺激需求的政策和手段都使用过了。可是,稳增长的效果依然难以显现,CPI、PPI依然在低迷的状态下运行。尤其是CPI,没有因为货币的大规模投放而出现任何改变的迹象。

很显然,包括投资政策在内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在产能严重过剩的状态下,作用和效率都大打折扣了。特别是过去一放就灵,甚至一放就乱的投资政策,在产能过剩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效果非常有限。这也意味着,如果供给侧的结构性不解决,供求关系就不可能平衡。供求关系不平衡,CPI、PPI也就不可能走出低迷状态。那么,经济也就很难步入复苏轨道。

去年CPI、PPI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就是供给侧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问题。更直接地说,就是产能过剩带来的供给质量下降、效率降低,并最终反映到了需求端,使市场需求无法对CPI、PPI产生提振作用。这两项指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经济也就不可能有多好的表现。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冷热程度的两项重要指标,并不是说越高越好。特别是CPI,如果过高了,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来临了。但是,也不能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如果长期低迷,则意味着经济遇到了很大问题。眼下的情况是,PPI已经近50个月在负通道运行,且下降幅度在扩大。CPI则在PPI的严重低迷以及供求关系的失衡下,也陷入了低迷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怎能不让人对通缩产生担忧呢?

所以,中央决定把工作重心由需求端转向供给侧,并提出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可谓真正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改革,解决好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去产能是首要任务。只要去产能工作抓好了,即便国际经济形势没有好转,即便出口仍然低迷,即便市场需求没有明显提升,供求关系也会慢慢平衡,CPI、PPI等指标也会逐步好转。一旦步入正常轨道,经济也就进入复苏状态了。反过来,只要经济进入复苏状态,CPI、PPI等指标也就正常了。总之,CPI、PPI的严重低迷,还是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所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