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节文化载体为社会凝心聚力铸魂
2016-02-07 19:57:4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海云 我来说两句 |
作者: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社区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 李素菊 中国年节(指春节及其前后的几天——编者注)将至,长达40天的春运,将有30亿人次运用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相当于全国人口迁移两次,形成了世间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中国年节成为由此最具感召力的社会动员令,将各行各业身处不同角落的中国人融入回家的征程。 一、年节习俗承载了中华古代祖先崇拜信仰传统 中国人浓厚的家庭情绪渊源于信仰传统。在中国,祖先崇拜的信仰起源极早,考古学的研究显示,在山顶洞人时代(距今约一万八、九千年前),就有埋葬仪式,是基于某一特殊的“死后信仰”的行为。到了春秋战国思想有纷争,孔子采中庸态度,既是“敬鬼神而远之”,又将祖先祭祀的基础转化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及“报本反始”等伦理观念。 中华民族信仰异于西方宗教信仰,文化上独具特色的就是祖先崇拜。中国人尊敬自己民族的祖先,并把死去的祖先神格化,而不同于西方崇拜纯粹的超越的神。中国人认为前辈长者的灵魂有可庇佑族人的能力,可赐福子孙后代。因此信仰由自然崇拜上升到人文崇拜,与之相适应的忠孝观念构成了家庭伦理,推及到社会伦理,集中表现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的这种祖先崇拜信仰形式,在年节习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年节把祖宗作为祭祀的主体。千家万户在亲人团聚、吃年夜饭前首要的最隆重的环节就是祭祖仪式。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祭祀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但请祖先回家,与全家一起共享团圆饭的程序在多数家庭仍得以保留,成为延续几千年的年节传统,成为整个过大年中最神圣的部分。 二、年节习俗是亿万民众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晶 “年”最初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年”用来表示时间始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年”习俗萌芽于先秦时期,却形成于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年”习俗固定下来,确定正月(农历一月)为首,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年节的文化符号,均与喜庆、红火、热闹相关,桃符、门神、春联是重要的标志,有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门对”、“春贴”,源自桃符,上古时有神萘和郁垒两兄弟住山上,守护仙桃树,检阅百鬼,为民除害。后来人们用两块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叫作桃符,再后人们简化为写门神名字,不少人们崇拜的英雄形象也被列入门神之中,如关羽、张飞;秦琼、罗成等,随变迁门神变化。宋时有最早的纸春联,明时称为春联。年画、窗花、福字、中国结等不断被融入年节的吉祥物品之列,被贴在墙壁和门板上。 中华年是世世代代中国人不断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精品,是值得华夏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宝贵财富。 |
相关阅读:
- [ 02-07]新春走基层:“老福州”郑子端讲关于福州年的习俗
- [ 02-04]【小年】新年习俗知多少?
- [ 02-01]青海各族“娃娃”写春联闹社火体验春节传统习俗
- [ 02-01]小年有糖瓜祭灶习俗 糖瓜其实就是麦芽糖
- [ 02-01]龙岩的“谢姑婆”习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