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愁里凝聚最大公约数
2016-02-17 15:13: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这个春节,舆论场几乎是在乡愁里度过的。有人在感慨故乡沦陷,有人感叹农村越来越没有农村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是所有的变化,都能带来美好的祝福。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村里鸡犬之声相闻。而现在的乡村,炊烟杳无身影,很多习俗已经发生了变化——乡仍在,乡愁却变成了“乡怨”。 讨论乡愁时,不能忽视一个背景,那就是时代变化才是永恒的。变化,发生在城市,发生在乡村,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乡亲才是乡愁的主体。习惯于现代生活的人们,在吐槽乡村的变化时,可能没有想到,心中的乡愁是不是乡亲们想要的?乡愁里的生活能否成为常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不想要,也不应强加于他人头上。 正因如此,有一种说法,真正熟悉乡村的人不讲乡愁。那些不时提及乡愁的人,其实不懂乡村。即便春节回乡了,浮光掠影走过,留存的依然是虚无缥缈的印象。由于站位不同,思考不同,大家所讲的乡愁,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对于乡村的一些变化,城里人觉得遗憾,乡村的人却可能认为是进步,与城市的每一点接近,都感到欣慰。 对于现在农村的变化,城里人可能不以为然,甚至不愿意看到,只有参与乡村建设的人,才知道来之不易。这种对乡愁的不同认识,深刻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于农村真实生活的陌生,而种种对农耕社会的诗意向往,更折射着一种群体认识的偏差。任由这种陌生和偏差的存在,并不利于乡村建设,也只会让乡愁成为一个无解的惆怅。城里人心底里的乡愁,对于乡村人来说却可能是乡恋;城里人所不屑一顾的,可能正是乡村人孜孜以求的。 作为一种情感,乡愁值得珍惜,但乡村未来的发展,决不能停留在乡愁的映像里。理想中的乡村,自然不能成为城市的翻版,特别是不能让城市病蔓延到乡村身上。但现代城市具有的“让生活更美好”,同样应该惠及乡村。这也是我们向往的,乡村决不能成为封闭、落后、保守的代名词,同样应该有现代的模样。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乡村不能失去自己的特色,不能千村一色,也不能城乡一色。如果我们的乡村都能成为一个个美丽的花园,即便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也能够承接我们的乡愁。这样的乡愁,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 当下农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那些走出农村的人,有时候不是不能而是不想为家乡发展倾尽全力。更有甚者,当他们享受现代生活的时候,还为保留所谓的乡愁而自觉不自觉地反对家乡的变化。这样的乡愁很是矫情,甚至有些畸形。我们希望的乡愁,既有乡村传统的传承,也应该与时代一同变化,需要人们对家乡充满感情,愿意为家乡发展出力。当然,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有着乡村基因的特色发展。这一切,同样需要走出乡村的人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