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农村娃求学,徘徊在错配的教育资源里

2016-03-02 09:02:41 戎国强 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据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在河南安阳市滑县发现,一些乡村学校生源流失,许多农村小学孩子纷纷离开本地学校,想方设法进县城学校读书。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村里娃求学:城乡两徘徊》。这个“徘徊”不仅是说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缺乏稳定保障,在农村和县城之间来回折腾,同时也是对农村人群精神现状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精神家园的解体:旧的回不去,新的缺乏建设能力。

采访中,有村民对记者说:“在路上遇见送孩子去城里上学的人,人家说话时腰板都直些。”记者发现,到县城读书,不仅是对教育水准的追求,还有面子的需要。那么,没有面子的,腰板直不起来的,除了没有能力送孩子到县城读书的父母,还有谁呢?还有乡村教师。

两年前从河南师大毕业回家乡执教的张淑说,家长强迫学生转学时,连招呼都不跟老师打。到县城读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想转回来时又跟老师说各种好话。多少年来,我们的印象是,在传统乡村里,敬重老师和崇拜知识是一致的。现在两者似乎分裂了:进城读书,是追求知识质量,但对老师的尊敬,已经被功利态度所取代。难道以往的小说、电影对淳朴农村的描写骗了我们?还是一些地方的农村真的变了?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已经影响到孩子。张淑老师敏感地感觉到了学生对老师的对抗心理。

社科院社会学所李涛在四川省某县的偏远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驻村调查。他发现,在农村孩子心目中,他们的老师,是社会竞争中被淘汰的失败者。他们不跟老师对着干,已经很客气了。若干年来,不时有这样的报道:某地从农村教师中选拔教师进城,补充城里学校师资。优秀的、能干的或有关系的人竞相进城,农村、农民不可能没有被剥夺感,被抛弃感,同时他们也接受了这种价值观:蔑视资源争夺中的失败者。

但是,这部分农民在蔑视失败者的同时,自己也不免遭受折腾。一方面,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打乱了城市教育的原有秩序,加剧了资源紧张。现有师资力量照顾不了那么多孩子,于是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规定,为阻止农村孩子进城读书设置门槛。另一方面,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靠祖父母照顾,进城读书,增加了老人照顾孩子的困难,造成了孩子亲情缺失,精神紧张。

所谓教育,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建构人生态度,形成价值观,安顿、安抚其精神的功能。但是,在一部分农村地区,教育中却包含了如此尖锐和强烈的反教育因素;为了获取一点知识,要付出认知失序、精神失准的代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