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锻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钢铁脊梁,铸就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丰碑,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政治谜题。探究红军长征中的苦难与辉煌,追溯红军将士的光辉足迹,这部浸润着艰苦、悲壮、惨烈、英勇、坚韧的东方奇迹,引发我们对这场彪炳史册伟业的深刻思考:长征何以伟大?
一、伟大信仰,迸发磅礴力量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迸发磅礴的力量。红军长征时期,军级干部平均年龄大约为二十八九岁,师团干部平均为25岁,与国民党中央军中普遍受过正规西式军事教育的军官队伍不同,红军将领中,除了刘伯承、林彪、左权等少数一批人拥有正规军事教育的背景外,多数红军指挥员包括毛泽东本人,几乎都是从战争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超过一半的红军士兵赤手空拳,相当多的士兵都是在危急关头“扩红”中招来的新兵,有些战士甚至未来得及进行起码的军事训练。一批年轻得不能再年轻的将领,一支装备和训练水平低到不能再低的队伍,他们靠什么来战胜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是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对正义必胜、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贞不渝和坚信人民必然解放、民族必须复兴的国家理想。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绝望中不忘初心,在迷茫中怀揣理想,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中浴血拼杀,在雪山草地、凄风苦雨中艰难跋涉,在草根果腹、皮带充饥中绝处求生,支撑他们永远前行的内在动力,就是为劳苦大众而解放的革命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长征精神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和巨大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从来都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坚贞的革命理想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战胜强敌与困难的源泉和力量。
二、伟大转移,开启胜利序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红军长征初期,“左”倾路线领导人犯逃跑主义错误,要求随军携带大量笨重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大大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湘江战役的惨败,使广大红军将领认识到,中国革命靠照搬苏联经验、共产国际经验,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是行不通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管用。因而,党和红军在痛定思痛中选择了经历过战火考验的毛泽东。湘江战役后,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此危急关头,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这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是冲破“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转移,是保存和播撒中国革命火种的战略转移,是锻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战略转移。伟大的战略转移,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保留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三、伟大牺牲,铸就苦难辉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长征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苦难与辉煌。长征路上残酷的战斗、惨烈的牺牲以及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雪山、草地,是记录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千古传唱。长征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杀出的一条绝处逢生的血路,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灵魂铺就的一条辉煌之路。一寸山河一寸血。1934年10月,长征出发时各主力部队约合30万人,但1936年10月三军会师时仅剩下约2.5万人,抵达终点的人数为出发人数的1/12。红一方面军从瑞金、于都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4名战士牺牲。湘江之战,烈士的鲜血洒满湘江,当地老百姓“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长征途中最悲壮最惨烈的要数过草地,红一方面军1936年6月过草地前有2万人,过草地后剩下1.3万人,死亡6000多人;红二方面军1936年7月过草地前有1.6万人,走出草地时为1.2万人,死亡3000多人;红四方面军损失最为严重,三次过草地共计死亡2.8万余人。但即使身处这样的境地,许多红军指战员和战士仍然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死亡的威胁毫无畏惧、毫不退缩,他们在长征的考验和洗礼中,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赖以成功的基础,中国将从这些奋斗牺牲的传奇故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红军长征的胜利昭示我们:山河浸染长征血,岁月不忘长征魂。长征血与火的考验,是成就民族复兴的荣耀与辉煌。
四、伟大团结,凝聚钢铁意志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的胜利,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始终高举团结的旗帜,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得红军内部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路红军之间以及红军同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才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光耀千秋的伟大胜利。反对分裂,实现党内团结,保证和实现党指挥枪,是红军长征胜利之魂。红军长征初期,关于党的领导、党和军队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当张国焘得知红一方面军只有不足3万人时,便依仗自己人多枪多开始向中央伸手要权,并不断制造分裂。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卓木碉公然宣布另立中央,自任“临时中央主席”,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举动,党中央经过不懈斗争,终于迫使其取消所成立的“中央”,继续北上,重新实现了党内和红军内部的团结。长征途中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和团结,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935年5月,红军先遣队进入大凉山彝族地区,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果基约旦(小叶丹)歃血为盟,实现了民族团结,使红军顺利通过这一地区,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赢得了时间,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这些发生在长征路上的真实故事,印证了只有党内团结、军民团结才是取得胜利的核心和根本。
五、伟大英雄,锻造民族脊梁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一个英雄群体的壮烈之举,同时也是锻造、锤炼党和红军英雄的巨大熔炉。铁流滚滚、充满硝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既有决胜千里之外的领导集体,更有誓死决战沙场的普通战士,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和不朽的丰碑。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成熟、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这一领导集体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分兵黔东、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实现绝地逢生。长征中的领导集体是英雄的集体,那些千千万万平凡的红军战士更是英雄的真实写照,有些红军战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满脸稚气的年华。长征路上有的女红军在途中分娩,在没有医生和护理人员的紧急时刻,许多红军战士自发留下来掩护、等待,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这样评价长征:“长征举世无双,迸发于其中的英雄主义火花燃起了11亿人口的民族的梦想,使中国沿着无人能够臆测的命运一路向前。”
六、伟大转折,昭示中国未来
磨难和挑战往往昭示着成功与新生。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坚强的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湘江战役失败后,党和红军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直到遵义会议,不断讨论党的领导路线问题。遵义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解决了党内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遵义会议,实现了由被动失败到起死回生和绝地反击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中国革命走出低潮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中国革命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转变,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军事骨干。跟随红军长征的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道,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后,红军成为“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实践证明,长征的胜利不仅提高了党和红军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也为北上抗日,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七、伟大奇迹,谱写壮丽史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奇迹。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在长途奔袭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它的影响已经完全超越了国界。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为标准,评选出了近1000年来100件世界大事,中国有3件大事入选,其中就有红军长征。纵观红军两年零五天累积行军里程达6.5万余里的长征,红一方面军穿越11个省,走行2.5万里;红二方面军穿越8个省,走行2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穿越4个省,走行1万余里;红二十五军穿越4个省,走行近1万里。更令世人震撼的是,行军里程最长的红一方面军,在全部368天的长征中,共翻越18座山脉,其中5座山脉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又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将士用自己的崇高理想、坚强意志和血肉之躯,战胜了自然、战胜了敌人,战胜艰难的生存条件,是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伟大奇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深刻指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还说,“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八、伟大担当,承载复兴梦想
伟大的事业需要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不畏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间寄托着他们心系国家和民族利益,肯于担当、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热血情怀。长征中,战斗最激烈的阵地,就是红军指挥员的岗位。军一级将领在第一线指挥作战,甚至身先士卒地冲锋,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然而,在红军长征中,这样的情景却司空见惯。聂荣臻生前曾回忆,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老红军唐进新回忆,战士们“都是跟着营团首长们的背影冲锋的”。激烈的娄山关战斗,彭德怀就在前线指挥。参谋长邓萍劝他往后撤一点,他回答:“指挥员怕死,部队能冲锋陷阵吗?”湘江战役打响后,担任后卫任务的红34师当听到大部队被截断后,师长陈树湘毅然指挥全师官兵返头扑进敌人的包围圈。陈树湘身负重伤,被俘后他趁敌不备,把自己的肠子从肚子里拽出,绞肠而死,年仅29岁。陈树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红军指战员的铁骨担当。80年后的今天,我们正阔步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更需要我们永远铭记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敢于担当中攻坚克难、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执笔:钟君 孙杰 赵树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