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选拔出12位武汉话方言发音人,旨在通过读字词句、口头讲述童谣和儿歌等方式,原汁原味地为武汉话代言,并作为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一部分,纳入武汉方言资源库。(3月27日《长江日报》)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贴近现场,语义更丰富,承载着一个地方千百年来的历史风情,一想到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没人会说方言了,一种流传已久的语言就要从此断绝,难免会让人觉得遗憾。会说方言的人,用录制音视频的方式将方言保存下来,不失为一种文化保存的办法。 需要强调的是,保存并不是为了“固化”方言。选拔方言发音人的价值,在于选取一个语言的切片,将作为历史事实的方言的某一历史断面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和研究。这种工作以前没人做过,所以我们回头研究历史中的武汉方言就多了很多困难,尤其是语音系统,你很难知道上百年前的武汉话到底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一种方言,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即使是在汉口老街区长大的本地人,他得与使用各种语言的人群交流,他得适应普通话的表述习惯,应对社会中新出现的语言对象,在他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方言已经经历了或许连他本人也没察觉到的变化。 即使在传统社会,方言也一直在变,只不过不如今天这般迅速。人们所说的“纯正”方言,不过是指大众传媒尚没今天发达、社会变迁不如今日之快时的方言;现在保存的,是处在今日这个截断面的方言,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听到的方言就不是今天这般模样了。正如报道中江汉大学教授熊一民所说:“纯正方言消亡的速度太快。即使是今天选出的代表们,说的武汉话也不算绝对地道。” 一种方言的生命力是在适应、变化中体现的,我们要适应变化;一种方言的“纯正”发音也需要通过记录而予以存档,因为这种记录,本土文化有了厚度,有了根脉,语言文化虽然在变,但内在的基因不会变。这种保存工作要是不断做下去,一种方言的变化过程就能体现出来了。 |
相关阅读:
- [ 01-17]方言闹乌龙引发的话题
- [ 12-08]读懂“方言”背后大写的民生情怀
- [ 12-07]“熟悉方言者优先”背离流动开放原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