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在一次乘坐从杭州到北京的火车时,着实体验到现金从生活中消失的影响。当时,火车开动后,笔者到列车长车厢补卧铺,发现已经排了数十人的队伍。但许多人都焦急地在背包翻腾。原来,火车上不能用支付宝等手机支付,只接受现金。而排队的人几乎都凑不够100多块现金。 最后,好在一位个体户老板模样的旅客翻出一个大钱包,拿出一大沓现金,给每个人100块,然后大家纷纷通过支付宝转账还给他,这才解了大伙儿的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公共词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多位来自杭州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从国家层面重视并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也是在全国两会期间,支付宝放出“豪言”:要推动中国在五年内进入无现金社会。 笔者认为,固然可以从城市治理、社会治安、疾病传播等诸多方面分析无现金化带来的变化,但无现金化带给未来社会结构最大的影响是,它带来的金融平等有助于促使未来社会变得更加平等。 无现金化把人们的支付、交易等行为迁移到移动互联网上,其核心是将消费者和商户的交易行为数据化,从而创造巨大的可量化数据。这样的数据,可以通过模型分析变成信用数据,让过去无法得到担保贷款等传统金融服务的人们获得信用贷款。 传统金融主要服务有资产、能抵押的人群和企业。中低收入阶层和小微企业由于缺少信用评价或信用评价成本过高,享受不到同等的金融服务。而无现金支付的每一次交易,都可转化为数据的积累,在消费者授权的前提下,购物场景、购物金额、购物频次等数据,结合用户其他方面的数据,能够转化为用户客观的信用评价,进而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 目前在中国,缺少信用评价的潜在消费人群多达5亿。可以预见,通过水、电、煤等公共事业缴费、电商购物、线下门店扫码等实现无现金支付,进而获得信用评价,或将彻底重构中国社会未来的信用基础设置。 在社会无现金化过程中,人们最直接的担心是,基于网络支付的“数字行为”可能直接产生“数字鸿沟”,加剧对另一些人的不平等。但互联网创造的现实常常出乎意料。 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在西藏等边远地区,移动支付增速排名全国前列,由于移动支付驱动数字金融的普及,2011年上海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对比西藏,已经从4.9倍缩小到2015年的1.5倍。该报告认为,数字技术让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 此外,2016年5月公开发表的《新供给——蚂蚁网络消费指数》的数据显示,以蚂蚁金服“余额宝”用户的年龄为维度分析发现,61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数量年度增长高达300%,在所有年龄段中排名前列。 该报告分析也认为,数字技术并未如想象的那样带来了“数字鸿沟”,反而是互联网化天然的平等基因弥平不同人群的金融触达鸿沟。 未来,随着生物识别、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深度发展,将会进一步消除金融数字化可能的学习障碍,足够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彻底消除数字壁垒。金融产品和服务将如同傻瓜相机一样被每个人掌握并便捷、低廉地使用。 而从社会结构演进来看,未来的无现金社会将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从而对社会结构的平等化产生显著推进力。这是因为,金融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高级形态,金融平等是驱动未来社会平等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更重要的是,因为交易和支付行为的信息化,无现金化还将催生人类社会未来最重要的“副产品”——智能信息流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事、物可以被感知、互联,并被数据化,然后以各种形式被汇集、组合成智能信息流。 智能信息流将让人类交易行为普遍信用化成为可能。通过无现金支付等积累的数据,在用户的授权下,将可以更为畅通地流动起来,打破数据孤岛的局限;数据的流动,也将让每个人都享有直观的信用评价;人人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信用服务;社会环境将变得更加平等、透明。 在无现金社会,智能信息流将让公共事务将可以先办事后补资料,无数证件将不用随身携带,无数“证明”将被消灭;“关系”也将成为过去,因为数据比“关系”好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