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语音合同”是搞影子服务

2018-01-30 08:51:05 丁慎毅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日前,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的“语音合同”,让人抓狂。所谓“语音合同”,即营业厅工作人员对移动用户进行电话营销,通话内容为确认是否本机机主,客户的“嗯”“嗯?”或“好的”“是的”就是被确认这项服务的购买。

近日,新华社记者发现手机被开通了一项“车友助理”的收费服务,运营商表示为电话营销中本人自愿办理,并有通话记录和录音为证。然而,当记者要求出示开通凭证即“电话录音”时,却遭遇运营商的种种“不配合”。

且不说消费者向经营者索要出示合同是天经地义的,经营者没有理由不予配合。就算是其显示“语音合同”凭证,就算凭证中有“嗯”“嗯?”之类的,那也不代表消费者的真实意思表达,这不过是“默认勾选”的升级版而已。用户遭遇运营商这种鬼鬼祟祟的“影子服务”被扣话费并非个案,但由于不易被发现、涉及金额小、维权成本高等因素,一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在客观上纵容了运营商的这一可耻行为,我们甚至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语音合同”让我们丢失了多少话费。

从常识来说,商家没有权利代替客户做相应的确认,只有客户自己选择了才能算数。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合同双方需清楚签订后果,没有充分提示,让用户稀里糊涂地签了,存在误导的嫌疑。

商家必须承担起合同法关于格式条款的相关义务,一是对不清楚的条款有做出解释的义务,二是对有不同理解的条款承担对其不利解释后果的义务。同时,应本着诚信原则,尝试推出“按需定制”的用户协议,以照顾不同用户之间的差别化需求,保障行业在以不侵犯用户权益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但是,这不能单单寄望于商家的自觉,不能单靠媒体曝光的舆论压力,事实证明,这样有效,但有限。所以更要考虑如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础上打一个法律补丁,通过增加强制力,让这样的格式合同付出惨烈代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