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多点“下意识”社会才更暖心
2018-03-23 18:28: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黄溢帆遇见同学被车撞倒在地,好心相扶却被对方家长误以为是肇事者。所幸监控录像还原真相,助人为乐的行为被传为美谈。黄溢帆同学说:“我以后还会这样做!”真相还原,被撞同学家长满怀歉意地对黄溢帆说:“差点误会你,真是太感谢你了。”(3月23日《福建日报》) 自发生南京彭宇案以来,“扶不扶”的问题一直纠结国人的心。做好事,先要留下没做坏事的证据,成为一项公共选择。在一些施救场合,不乏路人在拍照留证后,再拨打110和120。甚至,商家开售“扶老人险”产品,以增加做好事者的安全筹码。还有的网友主张,看到人摔倒必须扶,但要事先找好证人,留下证据。应该说,这样选择不失为理性的施救,既给自己的善行上了保险。但这种防范心理,总让人感到缺乏一点人际暖意。 扶起跌倒者,出手不犹豫,才是街头满满正能量。扶今天的别人就是扶明天的自己。把这点认清楚了,就不会为“扶不扶”而困扰,更不会身临其境时产生几丝犹豫。如果扶起跌倒者成为争先恐后的行为惯性,“扶不扶”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也没人再去讨论了。 黄溢帆同学被误会,并没有使他后悔做好事。“扶人的时候并没有多想,只是出于下意识。”其实,与问心无愧相比较,一时的误会真的不足挂齿。社会上的负面事件是不可能消声灭迹的,但不能因此就封压正能量的释放。黄溢帆同学做好事,并没有考虑可能被误会,更不是为了事后受称赞,而是在危急时刻的“下意识”动作。这种发自内心的纯真和善良,正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平常心”的固化。 精彩短评 不要让“扶人”善举止于个案 在“扶不扶”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个别案例而变得畏手畏脚。将心比心,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倘若有人摔倒后无人伸手去扶,或者不敢去扶,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离道德崩溃也就不远了。相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真诚相待,热诚相帮,就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风气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梅广)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