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南网评:“天宫课堂”,播下“仰望星空”的种子
2021-12-10 10:36:4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 “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但由于是向全球进行全程现场直播,相信实际收看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课堂”人数。 “天宫课堂”上,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它看起来似乎显得并不复杂、深奥,但太空中的授课,却给人更多的身临其境之感。它传递的可能仅仅是科普常识,却打开了更多人对于太空,对于远方的想象空间。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中断对浩瀚太空的向往。可以说,面对“天宫课堂”,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小学生。这堂直接来自太空的授课,不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好奇心,也相信在一些人心中悄悄播下了种子。它可能是航天梦的种子,也可能是物理梦的,学习梦的,对未来的探索之梦的。但归到一点,都可以说是关于“仰望星空”的种子。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这里的仰望星空,不仅仅是指具象的对于太空的仰望,也更指一切对“远方”和“未知”的仰望与憧憬。在教育角度来看,对孩子“仰望星空”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其实显得非常重要。比如,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孩子的培养,陷入“唯分数论”的困境之中,说到底就是一种过度的“脚踏实地”或者说“实用主义”思维在作祟,它可能导致孩子们过早地丧失了“仰望星空”的积极性,从而对“远方”缺乏想象力。 在这个意义上,生动地、现场化的“天宫课堂”的最可贵之处,或不在于它的场景的珍贵,而更在于它通过具体的方式展示了教育返璞归真、引导孩子看到“远方”的可能性。即让孩子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和获取知识,在接地气、灵活的方式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不仅仅是在”照本宣科“中被动地接受。 事实上,这次天宫课堂,除了三位航天员的讲解,还邀请了多位航天领域权威专家、科普达人做客演播室,与航天员联合呈现天地互动式课堂。比如,博主“科学姥姥”就以实验方式连线展示了动量守恒,并且在课后回答了主持人关于“不刷题能不能实现快乐学物理”等备受关注的家长之问。这类互动“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更多家长关注到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天宫课堂”不常有,但其传递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却应该得到更多的普及。尤其放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新颖、生动的学习场景,引导孩子从“刷题”种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找到更多学习的乐趣,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像“科学姥姥”这样的网络科普达人目前就有很多,完全可以利用好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或是借鉴这种模式,提升教育的趣味性,也让教育拥抱更广阔的天地,而不仅是止于课堂、试卷上的“一亩三分地”。 总之,不管是让人身临其境的“天宫课堂”,还是网络科普达人接地气的科普,都更接近于教育的本真,它让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帮助孩子们找到更多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建立对于“星空”、“远方”的更多探索热情,从而在学习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朱昌俊)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