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东南锐评 > 正文

每个人都应成为减碳路上的一分子

2022-09-21 15:51:31 作者:潘抒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渐突出,碳排放则是公认的“元凶”之一。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今年以来,广东、浙江、四川、湖北、上海等地陆续推出包括个人碳账户在内的碳普惠措施,碳减排进入个体时代。

所谓碳账户,是指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等级评价以及碳核算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碳账户的主要功能是,量化计算与记录行为主体在生产或生活中的节能减排行为,并予以正向激励。本质上,它是一种普惠措施,有助于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增强减排意识。

众所周知,各地把碳减排、碳核算、碳市场、碳交易等,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只不过,大家的侧重点在于前端的生产阶段,将碳减排视角对准工厂等,而较少关注后端的消费阶段。以福建为例,无论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厦门并完成首批茶园碳汇交易,还是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撮合成全国首单农田碳汇交易,以及福鼎市签订首个农业碳汇保单等,相关行为集中在企业层面。

实现“双碳”目标任重而道远。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至50%。这个占比数据意味着,一旦消费端碳减排工作有所滞后,就很有可能抵消生产端所取得的成效。就此而言,居民生活的碳减排同样不容忽视,特别需要不断拓展个人碳账户数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减碳路上的一分子。

事实上,不少地方已经意识到减少碳排放离不开公众参与,并且相继推出立足本地的个人碳账户。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金融系统、第三方机构纷纷以各自的方式进场。比如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武汉碳宝包”“碳惠天府”,由政府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打造的“低碳星球”“MaaS出行”,由金融机构或者电商平台设立的“碳账本”“88碳账户”等。

尽管主体不同、形态各异,但这些个人碳账户根据用户碳减排行为形成碳积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成效良好。当然,个人碳账户作为新兴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举个例子,不同地方的个人碳账户由不同主体运营,平台彼此之间存在壁垒,数据无法共享。再者,不同平台有不同的标准,碳减排行为计算并转换为碳账户积分差异很大。另外,有些碳减排行为与电商平台消费购物挂钩,被质疑是变相营销。这些痛点导致用户体验差,自然就降低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福建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林业碳汇与农业碳汇领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广受好评。对于促进个人碳账户发挥减排作用,福建省既应当也可以有更大作为。比如,针对碳减排行为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量化标准和计算方式,同时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保障数据可追溯和不可窜改基础上,实现省域范围内的标准互认与数据共享。再如,针对个人碳账户积分尝试与金融市场对接,在兑换骑行卡、优惠券等常规激励的基础上,转换成为个人碳资产、绿色信用凭证等,让公众深刻体验低碳生活带来的实惠。(福建日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