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加速度”
2022-11-02 16:14:15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文艺观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纪录片作为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视觉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感召力,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进行中国文化与时代风貌的国际传播、向世界贡献东方智慧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通过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更显迫切。因此,以优秀纪录片呈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高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鲜活有趣的日常生活,传递中国主流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近日,纪录片国际传播领域捷报频传。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出品的中英双语系列微纪录片《京味》上线,展示北京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主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发海内外观众热议。上海广播电视台携手Discovery打造的《行进中的中国》第二季英文版登陆Discovery国际平台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周末黄金档,整体首播收视率和重播收视率分别超越节目播出前四周同时段平均数据的70.6%和103.75%。总结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推进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建构多方位立体的传播内容体系,结合新媒体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平台,细分国际受众,使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更加深入全面且精准有效。 展现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立体、流动的中国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纪录片面向国际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多指向历史文化、野生生物与自然景观等领域。其中,《丝绸之路》《望长城》等优秀纪录片作品在海外获得了深远的传播影响力。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成为覆盖国内外的纪录片传播平台。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涉及的内容不断拓宽,触及中国美食与民俗文化、中国传统与现代艺术、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与日常生活等。伴随着纪录片主题日益丰富,中国国家形象也日渐丰满、生动。海外观众看到的不再是仅由传统文化与瑰丽山水所建构的古老、单一、静止的中国形象,而愈发感受到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立体、流动的中国。 中国纪录片涉及的领域呈现多维格局,逐步破除了西方媒体塑造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海外观众既希望了解现代中国的宏观发展面貌,也好奇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无数鲜活、细腻的个体形象,最终汇聚成国家的形象。例如《中国警察的日常生活》从普通警察在生活、执勤、执法中的平凡故事入手,以真切贴近的影像和节奏明快的故事表现当代中国警察群体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以小见大,让众多海外观众感受中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因此,中国纪录片应进一步调整国际传播内容的比例构成,打造层次更丰富、面貌更多元的立体中国。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不仅向内观察,也把视野投向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中国国际电视台制作并面向全球播放纪录片《武汉战疫纪》。该片获得1800万观看次数、超过19万次点赞以及近3万条评论。片中,海外观众既看到了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看到中国人面临困难和痛苦时的勇气与智慧,产生了深刻共鸣和深深敬意。这部纪录片让海外观众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付出的卓越努力。可见,中国纪录片应将视野面向世界,基于中华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实践,向全球传递底蕴深厚的中国智慧,为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以真实、谦和、平衡的姿态建构理性交流 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与叙事方式不断加速演进。很多作品创新讲述视角,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说服力。例如《中国脱贫攻坚》以外国人的眼光、贴近海外受众的叙事方式全面介绍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表现中国共产党切实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发展,激起海外观众广泛共鸣。《遍地英雄下夕烟——致敬脱贫攻坚的人们》呈现扶贫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他们的默默付出与倾尽全力令海外观众钦佩与感动。中国纪录片在向世界阐释推介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创新表达。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特性,《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微纪录片的形态讲述国宝文物的故事,通过文物追溯中国历史与文明,并运用三维图像技术呈现文物细节,以拟人化的方式让国宝“开口”讲述,受到海外观众喜欢;《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呈现中国茶叶复杂的焙制工序,并探寻中国茶在全球落地生根、滋养出的不同文化底蕴;《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表现文物修缮过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海外年轻人的浓厚兴趣。 纪录片传递事实的载体是运动影像,这是纪录片应始终秉持、不断回望的本质。考虑到海外年轻一代观众的接受偏好,中国纪录片不断创新视觉表达方式,使用前沿的影像语言向全球传播。例如《武汉战疫纪》既遵循客观冷峻的纪实风格,亦杂糅先锋的电影表达方式,令海外观众在具有新锐气质的影像文本中感受着中国力量;一些纪实短视频以静谧唯美的田园风格影像承载“天人合一”的中华智慧,安抚着全球观众的现代性焦虑。这些作品以真实、谦和、平衡的姿态进行报道呈现事实,建构理性交流,提升了海外受众的信任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有效传递。 从卫星电视、网络平台到社交媒体,多途径抵达海外受众 中国纪录片面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在传统的阐释性专题片模式之外,还出现短视频等形态。创作方式也较为灵活,兼有独立制作与中外合拍方式等模式。创作主体也由主流官方媒体、制作公司拓展到自媒体的个人内容生产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路径已由传统的卫星电视、网络平台迅速且广泛地拓展至社交媒体平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央视纪录频道等中国官方媒体制作的纪录片以及自媒体创作的纪实短视频依托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从不同途径深入到海外受众中去,展现出纪录片不容小觑的海外传播能量。 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纪录片更应着眼宏观布局,一方面继续夯实传统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具有新媒体特质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传播渠道。这种多渠道特质使中国纪录片获得了呈指数级传播的机遇。如何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是当下值得重视的课题。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即是深入了解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目标受众。如何令海外观众更感兴趣,使他们将中国纪录片与自身产生联系,进而主动寻找、搜索观看,关键在于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全球受众海量而复杂,对中国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大相径庭,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欣赏趣味。应对目标受众细分,有针对性地创作,以更精准的方式提高传播实效。海外受众虽然呈现极为复杂的面向,但仍具有共性,如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人生际遇情感的观察,对他者日常生活的好奇等。探寻能引发海外观众情感共鸣的内容,将使中国纪录片传播突破既有屏障,更直接深入地抵达受众内心。同时,积极探索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影响力、建构科学的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也非常关键。这将有助于评测中国纪录片的传播实效,也能从受众角度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我们应充分认识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与必要性,拓展纪录片题材的维度与视野,持续创新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和理念,多渠道多主体进行纪录片的海外传播,深入考察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影响力以及海外受众的观赏偏好,发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使命。 (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影响力及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陆敏,系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