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 正文

加速畅通“网络盲道”,推动信息无障碍标准化建设

2023-12-11 09:05:06 作者:马青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你有没有想过,视障人士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当前的读屏软件和APP的无障碍设计已经可以让他们获取手机上的大部分信息,这种设计被称为“网络盲道”。不过,就跟盲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样——断头路、被占道等,网络中的“盲道”也会时不时冒出一只“拦路虎”。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人权保障”研讨会上,中国信息无障碍专家、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提到了这个视障人士普遍面临的信息壁垒。

让视障人士“看得见”世界,首先要看得见他们,看得见他们的需求。《视障人士在线社交报告》显示,九成视障人士在生活中非常需要互联网。他们对QQ、微信等通讯类软件的需求高达99%。十几年前,一部分敏感的软件设计师发现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开始在虚拟世界里铺设“盲道”。如今,大部分品牌智能手机都有盲人模式,通过读屏帮助视障人士听到手机上的各种信息,从而准确操作。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在优化无障碍设计,支持视障人士线上购物、无现金支付、点外卖、打车订票、使用导航等,甚至包括在视频平台“无障碍剧场”刷剧。

但是,这些就够了吗?目前,几乎所有APP应用的身份验证环节,都成为视障人士的一块绊脚石。比如,人脸识别中的“眨眨眼”这个操作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银行APP输入密码时使用的是安全键盘,随机出现字母顺序,也不再发出提示音或触感反馈,让视障人士束手无策;还有买票时防止机器刷票的图片验证,对视障群体来说几乎就竖起了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这些设计很正常,但对视障人士来说这些设计是挡在面前的墙。

看得见需求,还要看得见困境,并帮助视障群体走出困境。真正做到信息无障碍标准化建设,“网络盲道”才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2020年3月1日,我国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推出了第一个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这意味着我国开始用明确的技术要求来统一规范互联网产品和服务。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对信息的无障碍交流也有了相关要求。

不过,从标准建立到全面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而当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对信息的无障碍要求,更多使用的是“应当”“鼓励”“逐步”这样的用词。特别是非财政资金支持的网站、平台、应用软件,现实条件确实没办法让法律走得更快。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首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不断开发优化新功能还来不及,对无障碍设计等小众需求更不会投入人力、财力。但也要看到,相对于十亿数的互联网用户,视障人士是小众,但从绝对数量上看,这同样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中国残联近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有8500万残障群体,其中包含1700万视障人群,他们的需求不应该被忽视。

根本性的问题可能还是出在底层逻辑上,正如专业人士指出的,目前的互联网应用在做无障碍设计时,是以打补丁的心态去做的,开发之初就没有把无障碍设计当成是必备因素,等到产品成型了,再去打个“无障碍”的补丁,然后又不断因为升级而补丁套补丁。这跟现实生活中的无障碍设施有点类似,比如老城道路狭窄地段补修盲道,常会遇到各种尴尬;早年建设的地铁线路上,很难保证每个出入口都有无障碍通行电梯;在老建筑上改建坡道,受制于空间,轮椅用户的体验未必舒适。所以,“网络盲道”建设应该转换思路:在开发之初,就植入无障碍思路;在设计之初,就问道于“盲”。

技术是中性的,用它来拉平世界、缩小差距,还是制造数字鸿沟,关键看人。避免任何一个群体掉队,本身就是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理念。在互联互通技术的迭代速度已经突飞猛进的今天,虚拟世界的“盲道”铺设与完善,需要进入加速度。(马青)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