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你需要9000元的月薪才不惶恐;于是,未达甚至高于9000元月薪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并认同这条“惶恐线”及其背后一系列的焦虑。另一面,2013年度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如预料的那样突破了150万,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媒体爆出29位硕士研究生报名应聘哈尔滨市事业单位编制环卫工。大家都爱去“体制内”求安稳,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青年们有意无意地规避着“惶恐”,甚至宁愿躺进事业编的温床里当“环卫工”,也不愿意走入社会发挥才能创业,让人不得不深思。
创造整个社会良好的环境、向上的空间
   作为政府,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需要去协调、去解决。前段时间,央视街头采访百姓“你幸福吗?”,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问完就了事。其实一个健全保障的体系,以及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公开的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对于大家心中的安全感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分配必须保证基本公平的原则
   不管是着眼于社会正义,还是从基本人性出发,都不难确立分配必须保证基本公平的原则。这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的基本内涵。制度公平,首先要由国家立足于总体设计,行使制度建设的权力,不能将订立制度的权力下放给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方方面面的既得利益者。如果分配领域的话语权,资本独大、官员独大、权力独大的局面不彻底颠覆,分配制度只会继续充当权力自肥、官员只要高薪养廉不管民生疾苦的护身符。正视人的自利性,就要最大限度地以制度的权威,平衡自利的能量,规范自利的渠道。
青年谋职求稳也不是国家之福
   “求稳热”令人忧虑的是,曾被我们父辈中许多人奉为人生哲学的“安稳”,眼下又被年轻一代奉为圭臬。在一定程度上,体制规训着青年的桀骜,安稳会磨蚀着青年的激情。官场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非生产性的工作,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优秀人才都跻身官场;如果一个社会的优秀人才即使有了成就,也不得不去跻身官场才能有更好的出路,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即使有了开始,也将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不“惶恐”又稳定的生活靠什么?
莫管他人的生活标准,自己踏实工作
   早在唐朝就担忧“米价方贵,居亦弗易”。1000多年过去,仍是一语成谶:CPI不淡定,楼市调而不控。不要被“惶恐”给忽悠了,看清”惶恐“的背后。作为个人,莫管他人的生活标准,自己踏实工作、努力奋斗,手中有粮,才能心不慌。
"去体制内"并不意味着”安稳无虞"
   公务员的竞争并不比其他行业轻松,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着太多的庸散机制以及所谓“门道”,让很多人没有机会实现当初的理想。而且,随着公民权利的逐步完善,公民参政意识增强,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将加强,这都会对公务员的工作形成压力。另外,公务员的退出机制正在建立。目前,江苏省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江苏省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试点办法》(试行),让一聘定终身的公务员制度,变成“合同工”。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公务员这个职业将与医生、律师、会计等众多职业一样,仅仅是选择之一,甚至不是最好的选择。
"隐性福利":体制内外的差别化游戏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事业单位、国企等国有单位被人们称为“铁饭碗”,进入国有单位意味着可以享有体制内的一切基本保障和各种福利待遇。从中央食堂既丰盛又有营养的“免费午餐”,到央企的福利房;从过节过年的“购物卡”,到每年获财政补贴数千万元的机关幼儿园……甚至,一项调查显示,有82%的“富二代”不愿意接班,而是像国内大学生一样热衷于考公务员,他们的理想是“当官”。
“惶恐”是因为社会规则的不清晰
   社会保障原本该由通过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或再分配制度来实现。但是,由于制度滞后,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变成了个人负担的事。也就是说,现在社会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游戏规则,在很多事情上大家感觉很茫然。如遇到一个小事,很多规则不清晰,在执行中有各种问题,所以人们要动用全部几乎的社会资源来应付,各方面条件好的人,可以动用更多资源,而一般老百姓就感觉到非常茫然,以及由此产生了“惶恐”。详细
“惶恐”不仅仅关乎“月薪”
   将人的心理状态“惶恐”单纯地与月薪收入相挂钩是很不科学的。难道在北京月薪上万的人就不惶恐了?与其夸大地说生活在都市的人“惶恐”,不如说是他们缺乏安全感、归属感。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两极分化,房价高、物价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个人的预期过高等等因素都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换言之,这项调查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月薪能否与“惶恐”划上等号,而在于由收入问题所引发的对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详细
莫把“惶恐”当成“矫情”
   月薪里的惶恐知多少,之于个人只是生活的呻吟,不排除极个别人有矫情的成分,但是这样的声音多了,其实就成了群体的反响。心理的焦虑,需要的不止是工资增长来抚慰,更需要从社会管理层面上,有效地调整国民财富分配方式,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发展成果的普惠与共享,纾解压力带来的惶恐与不安。详细
   白岩松说,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委屈、挣扎和奋斗,都要经历判断和抉择。说到底,只有我们愿意与骨感的现实斗争,愿意为丰满的理想努力,我们才不“惶恐”,才能得到内心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