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要增收,需打“组合拳”
东南网3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李烈 通讯员 张德遴) 编辑同志: 时至春耕,粮农们陆续来到田间,忙活于整理土地、清修水渠等工作。记者在尤溪农村走访时发现,如今种粮方式已悄然改变,粮农增收需要“组合拳”。 这里所说的改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种粮者越来越少。据尤溪县种粮户陈明极介绍,他从尤溪县1000多户人家流转了1000多亩田地,这1000多户曾经的种粮户,如今大都在外务工。 “种粮利润不高。”陈明极说,他现在每亩地的年收益在200至300元之间,种粮要增收得走规模化之路,否则根本赚不了钱。但尤溪县多为丘 陵地带,田间距离落差大,除梅仙镇、西城镇等地区有小部分平原田地适合大面积种粮,其余地方像汤川乡、八字桥乡等,均为山地丘陵。所以,粮农要增收,除了走规模化之路,还得想其他办法。 “要实现机械化。”尤溪县高级农艺师张上守说。机械化,便是改变的第二层含义。在尤溪,越来越普及的机械化种粮模式,正在逐渐替代曾经的纯人工种粮模式。“我们整理好土地、沟渠后,清明时节就可进行机插。”陈明极说,如今,用机械代替人工,才能节省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张上守算了这样一笔账:国家 粮食收购价格是每50公斤135元,加上补助,收购价为每50公斤147元,以一亩地每年产粮500公斤计,总收益约1500元。如采用人工耕种,每亩地需要三四个人工,每个人的工费为每天100元,只要三四天的人工费,一亩地的收成就全搭上了;如果实现机械化,一亩地成本只需要120元左右,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但是,完全实现机械化,就尤溪而言,目前还不大现实。“我们县机耕程度高,能达到80%,机插普及度最低,只不到10%,而机收也只有20%。”张上守说,机械化受制于尤溪县的丘陵地形。 丘陵地,这不仅仅是尤溪县需要面对的现实,更是我省西部山区种粮地区所需共同面对的现实。“因此,机械化还要与好的栽培技术相结合,再加上政策的支持,种粮才会有出路。”张上守说。 张上守介绍,尤溪县保持着32万亩的种粮面积,一亩平均产粮800多公斤,相当于两个人一年的口粮。所以,这个拥有42万人口的县城,每年的粮食会有超过1万吨的节余量,而这离不开“粮经轮作”。“我们目前有两种轮作方式,一种是‘稻-烟’模式,另一种是‘稻-稻-菜’模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粮田种的是再生稻。”张上守说,这样一来,同 样是一亩粮田,除了有粮食的收入,还会有烟叶和蔬菜的收入,同时,烟叶和蔬菜对粮田的土质改良又有促进作用,农民收益通过这种多元化得到提高,种粮面积和产量也能得到保障。 目前,我省对种粮者的各种补贴每亩在100元左右,对于种粮面积30亩以上的大户还会有每亩50元的额外补助。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关键在于提高种粮效益。希望全省各地的粮农也能打好“组合拳”,和尤溪的种粮户陈明极一样,通过良法、良机、良政实现增收。 本报记者李烈 通讯员 张德遴 |
- 2014-03-05尤溪县深化医改惠及百姓
- 2014-03-04尤溪加快交通重点项目建设
- 2014-03-03尤溪: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2014-03-03尤溪:让更多群众参与决策过程
- 2014-03-01尤溪:林业合作社架起致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