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综合新闻 > 正文

清流东山村草席 传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艺

2014-10-15 10:05:27吴火招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肖先玉与婆婆在打草席。

两个人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席扣”抬起来的刹那“串草刀”几乎同时把席草穿过,随着“席扣”的一抬一扣,“串草刀”的一进一出,两千多条席草,便被密密实实地编织成了一张“冬暖夏凉”的草席。

手工草席具有吸汗透气、舒适挺括、细密紧实耐用、无化学添加剂、气味芳香等特点,而上等的手工草席更是有“站立不倒,滴水不漏”的说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清流县赖坊乡东山村,每家每户都种席草和黄麻(制作草席的原材料),每家每户上至90岁的老妪,下至10多岁的女孩,都是制作手工草席的能工巧匠,因传统制法和优良品质,以当地村名命名的“东山草席”也成为了东山村人的骄傲……

“织”入历史——

传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艺

关于东山种席草、制草席,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励志的故事。

传说在500多年前,东山村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到宁化的一个小山村做买卖,一次他无意间发现这个山村家家户户都制作草席,他把这个技艺学到手,还学会了如何种植席草,回家后,把所有技术传给全村人,从此后,就有了全村引以为傲的“东山草席”。

“制作技艺都是家里人一代传一代,我18岁从外村嫁过来,婆婆就开始教我制作草席,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肖先玉一边织着草席一边告诉我们,正在打制的这张草席是隔壁村准备嫁女儿订做的。

肖先玉手里拿着的“席扣”随着穿梭而进的席草一抬一扣间,细密无接草的席面慢慢展现出来。

说起制作技艺,肖先玉侃侃而谈,她告诉我们,每年农历二三月份,把席草苗像插秧一样插进水田里,待长至农历八九月份就会长得比人还高,最长的甚至能长到2.7米左右,此时就可以收割了。

席草在当地也叫三角草,具有很强的韧性,晾干后甚至可以用来裹扎粽子,席草的内部有类似海绵一样的东西,这两个最根本的特性也决定了用这个原料制作出来的草席既耐用又吸汗。

收割下来的席草先要进行长短分类,包括1米、1.5米和1.8米,然后要将席草一根根地对半剖,接着是晾晒,晾干晾透会有草香味,也不容易发霉影响质量,颜色由青转青白,做出来才均匀美观。

进入最重要的编织阶段,肖先玉说,用席扣的人,双手不单要有一定的力量,还要用力均匀、平衡,不然会导致整张草席歪斜甚至松散开来,花力气的同时还要做好席子左右两边的锁边工作,锁边其实也就是将多余的边角往同一个方向交替折。

用席扣的人要配合用串草刀的人,串草刀是一长约1.5米的竹片,刀头处切有一口子,方便钩住席草穿过麻绳,麻绳也是肖先玉自家种的,结实耐用,近90根的麻绳垂直挂在席床(上下左右4根木头支起来的架子)上,使用串草刀的人就是用串草刀将一根根席草平行穿过交错的麻绳间,穿得要匀且直,力气不能太大,否则会把麻绳穿断。

两个人默契配合,席扣柄上翻的时候穿的是席草头,席扣柄下翻的时候穿的是席草尾,这样交替了席面才细密、均匀、厚实。

林喜梅在收割席草。

“织”入希望——

开拓市场建草席品牌

林喜梅,40岁,生于东山长于东山,最后又嫁在东山村,从15岁开始学做草席,是村里织草席的好手,更是草席生产和销售的大户。

“手工草席牢固舒适,基本可以用10多年,睡习惯的人一年四季都会铺着睡,冬暖夏凉。以前农村的孩子尿床,只要马上用干布抹干,完全不会渗漏到床铺上。”林喜梅说道。

林喜梅在2005年6月与丈夫一起注册了东山草席的第一个商标“连香草席”,同年,购进草席编织机两台,结合手工制作技艺,“机器织的草席更细密,没有手工的厚实,但效率高,1.5米的草席机器用时40-50分钟,手工需要两人同时进行,耗时大概4小时左右。”林喜梅告诉记者。

那一年,她在清流开办了工厂,2007年年产8000余张草席,产值近30万元。

“自己编织的草席几乎已经用机器取代,但是手工草席我也有收,并且批发到外地,销售市场一直都很好。”林喜梅告诉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后,草席开始卖不动,更多的替代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但款式新颖美观,而且功能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制作东山草席的原料席草收割下来之后,长短分好类后,需要人工用竹片一根一根地剖成两半,这个人工花费很多,而且是机器取代不了的。”林喜梅说起制作东山草席的“硬伤”,不免有些伤感。

随着销量的下滑,想搞合作社的愿望也落空了。

肖先玉翻转席扣。

“织”入期盼——

不缺市场,缺原料和传承人

“以前东山村有专门的一片水田种植席草,大概100多亩地,慢慢地做的人少了,种席草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大概只剩二三亩地了。”东山村书记林昌文说,以前全村人都做草席,特别一到农闲时间,妇女们都聚在一起打草席(用席扣要花很大力气,当地方言说织草席为打草席),收割席草的时候,全村所有空地都铺满席草,那时收割席草的季节,就是整村飘着草香的季节。

林喜梅也告诉记者,现在找她收手工草席的人还大有人在,市场不缺,自己做多少,都有人收,只是这个花工太多,很多人不愿做。对于林喜梅来说,资金和原料的匮乏,是她无法再重新开始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的多样化,制作和销售草席不再成为东山村的唯一收入来源,席草种植面积迅速缩减,留在家里手工制作草席的也仅剩下3户,年产从几千张降到500张不到,而要找到一张上等手工草席更是不易。

肖先玉说,家里现在基本上就剩老人和小孩,年轻人愿意在外打工,以前大家都会的手艺,现在不但没人再做,更没人来学了。

肖先玉现在每年制作草席大概在100张左右,有人预订才打,打的时候还得等到隔壁婆婆有空一起来帮忙才有办法做成一张,一天一般能打两张,要打三张的话,必须从很早开始做,一直做到晚上。

肖先玉还说,等隔壁的婆婆年龄大了,没人跟她配合的时候,一张都打不起来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