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生态新城湿地公园文化掠影 山水中烙上文化的印记
2015-11-18 09:54:54杨燕蓉 林炜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如意照壁 “祥瑞绕湖三明处,黄河鸟喈喈,葛藤莫莫,一路雁鹤舞……风夜不舍去,竹榭回廊采苹蘩,青石道,幽兰阁……”湿地公园规划之初,三明文人墨客为其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在公园入口处一块效果图展板上,这首诗赫赫在目。 从快速通道往下俯瞰,烟雾缭绕中,绿意与白烟交织,群山与青水相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莫过于此。当然,美的不仅是山,是水,还有蕴藏在山水间的文化之味,一个湖、一汪水、几幢民房……都带上了文化的灵气,披上了灵动的外衣。 一个湖:如意引领古文化 站在湿地公园入口处,眺望远处的高山,只见山体一边略高,一边细长,像极了古代的如意;而站在高处往下看,湿地公园内的湖体也像一把如意。这就是湿地公园内如意湖这个名字的由来。 说起如意湖的建设,还有一段故事。2014年12月湿地公园开建,而在9月份,设计图纸已经出炉。“经过多次考察,结合山和湖体的形状,如意的名字早早就定下了。”生态工贸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朱城华说,如果依据设计图的样式来建设如意湖,确实像极了如意,但是要大兴大建。 朱城华介绍说,湖体本身就是一块低洼地,而按照规划,他们要先把湖体填平,并延伸至对面公路,确保足够大的面积,再挖出如意的样子。这样做,不仅破坏公路,还要砍掉原先存在的一片松树林,着实浪费。 生态、环保一直是生态新城的建设理念,建设单位决定在原有湖体基础上略加整改,宁可不那么像如意,也绝不大填大埋。就这样,落成的如意湖与设计之初转了45度角,但却留下了保护环境的佳话。 如意不那么“如意”,但它引领的古文化却在湿地公园内扎下了根。11月7日,在市区一家国企上班的严生广,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如意湖片区游客集散中心门口的一块石头旁矗立许久。原来这上面雕刻着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一首词《白玉楼高·满庭芳》,他正带着儿子细细品读,并不时给儿子讲解。 “白玉楼高,广寒宫阙,暮云如幛褰开。银河一派,流出碧天来。无数星躔玉李,冰轮动、光满楼台。登临处,全胜瀛海,弱水浸蓬莱……”严生广说,周邦彦的词在宋代影响甚大,他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叙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抑扬顿挫之势,形成了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严生广在工作之余,喜欢写写诗歌、散文。湿地公园开放后,发现如意湖片区的一些文化因子后,他便常常带着儿子来休闲、学习,从小培养他的文化气质。 “与如意文化相衔接的就是词牌名文化。”朱城华说,如意湖片区的每一座桥、每一条路、每个亭台、楼榭都用上了古代的词牌名。而满庭芳这首词对应的就是取名为“满庭芳”的游客集散中心,寓意满庭芬芳。 沿着松风小径往前走,红花绽放下流水潺潺,小树掩映下蛙声不绝,这是“三台春曲”一景。引自许棐的词《三台春曲》:春是人间过客,花随春不多时,人比花尤易老,那堪终日相思。 旁边的荷花苑则取名为芰荷香。“小潇湘,正天影倒碧,波面容光,水仙朝罢,间列绿盖红幢,吹风细雨,荡十顷,浥浥清香。”在荷花盛开的季节,粉白相间的花朵随风飘扬,那种场景尽在词中。 点点花香,丝丝墨香。如意湖的词牌文化道不尽,说不完。唐、宋、元等朝代的诗人、词人在这里交融、碰撞,只为了让公园的文化火星燃起。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