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客家文化:老树新枝竞芳菲
2016-04-05 10:16:17刘才恒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这儿书报品种多,比家里环境好。”3月24日,在宁化县翠江镇综合文化站,50岁的马老伯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书报。 马老伯从乡镇搬来宁化城关生活,爱好下棋、看书读报。现在有了这个书报室,让人生地不熟的他,有了更好的去处。 2014年,宁化县翠江镇投入60多万元,建设了全新的文化站。如今文化站已成为居民读书看报的好去处。 宁化是客家祖地,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这个县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县域内城乡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让客家文化老树绽放新枝叶。 群众活动有去处 在宁化翠江镇文化站,社区居民王女士是翠江镇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的会员,她们经常在这切磋京剧表演艺术。 书报阅览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厅、教育培训室……这个文化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为了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去处,宁化县投入400万元,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改造,重点建设70个建制村及社区的文体活动室。同时以点促面,全面铺开,完成了90%的建制村及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覆盖率达90%,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设施建设。 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宁化县频频出招。宁化木活字印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为族谱为三十年一修,使得很多谱师无活可干,木活字印刷的传承成为大问题。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县在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设立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非遗展示工作室,支持木活字传承人邱志强等人进行木活字的相关工作。如今,这个展厅已成为海内外客属乡亲了解木活字印刷的一个窗口。 在城区,大大小小的文化设施,也是宁化县的“文化地标”。近年来,县政府先后投入2亿元新建客属文化交流中心;投入1亿元新建客家祖地博物馆,目前主体工程已封顶,预算继续投入2亿元用于室内外装修和博物馆、图书馆、中央苏区乌克兰纪念馆、广场及雕塑、公共区域等各功能区建设。在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得到改造提升。这些设施的建成,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文化品位。 去年,宁化县被授予“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客家祖地文化园获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特色活动“接地气” “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客家戏剧了。”在前不久举行的宁化客家戏曲艺术节上,大家把翠园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居民们乐滋滋地看着采茶戏、祈剧等戏剧。 戏曲演出、民俗展示……为让客家文化深入人心,宁化县举办了一场又一场“接地气”的特色活动。 这个县以一年一次的客家祭祖为抓手,积极宣扬客家文化。目前,大部分乡镇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如湖村镇以史前人类化石标本的挖掘收藏及人类起源文明教育而独树一帜。此外,定期不定期开展客家书画展、客家山歌比赛、客家舞蹈大赛,举办各类客家民间文化节、庙会、客家民俗文化活动等。 自1995年以来,宁化县每年都举办祭祖大典,已先后吸引4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客属乡亲回乡寻根祭祖。去年,宁化县成功举办第三届石壁客家论坛。祭祖期间,举办的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立足宁化的客家特色,为区域文体活动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化县还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工作人员向专职化、专业化发展。目前,湖村镇配备文化专职人员3人、石壁镇2人、其他14个乡镇文化站均配置1名工作人员,不足人员通过兼职或招募文化志愿者等方式解决。目前已招募到700多名文化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客家文化志愿活动。 文化作品绽新枝 近年来,宁化采取政府投入、部门联动、企业赞助、群众参与的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客家文化精品。 据宁化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为了丰富客家文化作品,县里或请文艺家,或者鼓励本土作家,陆续出版发行了《驿站》《石壁苍茫》《客家壮歌》等数十本客家文化书籍,这些作品的出版发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拍摄了32集客家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大南迁》,并在多家卫视上映,获第27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此外还编排了《客家响棍》《杀瓢记》等一批歌舞作品。 宁化有不少客家习俗,如何保护?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通过挖掘整理,县里投入资金,抢救扶持祁剧、客家山歌、游傩等一批客家传统文化艺术。 如今,宁化客家山歌、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和石壁客家祖地祭典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石壁祭祖习俗入选我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