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驻村蹲点干部潘树锋

2017-08-22 09:37:03郑丽萍 黄柳青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潘书记来到村里后,我们的村更整洁了,环境更美了,路也修了……”走进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看似憨厚寡言的村民陈兆锋,说起这位潘书记他便滔滔不绝起来。

龙泉村地处莘口镇南部,距集镇本点16公里,是全镇第三大建制村,全村共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人口342户1405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103元。

村民口中的潘书记,名叫潘树锋,是省国土厅派驻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的驻村蹲点干部,去年11月到龙泉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与村民短短相处半年多时间,这位书记却被当地的村民起了3个“绰号”。

“捡垃圾书记”

走在龙泉村龙安古村落青石板铺设的古道上,望着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远远望去恰似“布达拉宫”,清新的空气,整洁的古村落,放眼望去满目苍翠。

然而,潘树锋回忆起第一次到这里的情景,感觉并不是那么美好。他说,那时候各家各户污水直排,村道上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和这里悠远古朴的景致格格不入。

如何解决污水问题,潘树锋将龙安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上议程,“捡垃圾书记”的绰号由此而来。

说干就干,以龙安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20万元。去年11月,龙安自然村污水管铺设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全村2200米污水管铺设已全部完成,实现了雨污分流。

旱厕改水厕、修整村间步道、实施鸡畜圈养、种植灯笼花……在潘树锋和村两委的带领下,龙安的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尤其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今年协调区住建局调拨1台垃圾清运车,实现了8个自然村垃圾统一清运。

今年3月,在潘树锋和村两委的努力下,龙安自然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成为三元区唯一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传统村落,借此机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这个古村落将焕发新颜。

“修路书记”

要致富先修路。

然而,在龙泉村共11个自然村中,还有8个自然村未通水泥路,共15公里,路不通成为阻碍这个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要想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潘树锋到达村里的第一天,他心里就明白,可这钱要从哪里来?

在筹集资金前,潘树锋在心里默默算了一笔账,15公里村道硬化,按每公里50万元保守估算,那么,要完成剩余8个自然村的路面硬化则需要750万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潘树锋召集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优先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完成村部到天盂塘、杨梅岚自然村路口3.5公里村道水泥路的铺设。

明确目标后,潘树锋通过整合资源和活用惠农政策,积极向省市区争取资金项目,共筹集资金100万元,并在春节前完成了村民呼声最高的村部到天盂塘、杨梅岚自然村路口3.5公里的道路硬化,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路不通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大舍自然村村民李宗江回忆,去年村里几百亩农田种了西瓜,等到瓜熟蒂落时,从村里运到三明市综合市场,一路颠簸,50%的瓜在路上磕坏了或者烂了,给瓜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龙泉村有8公里村道的水泥路正处于设计或委托施工招投标,预计年底有8个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3个自然村部分通水泥路,在村民眼里潘树锋是名副其实的“修路书记”。

“狗不叫书记”

来到龙泉村,潘树锋交了一群“特殊”的朋友,它们就是村子里的土狗,因为经常走村入户,他成为了它们熟悉的主人,“狗不叫书记”就成为了他的另一个绰号。

谈起村里的情况,潘树锋张口就来,村子里的一切他都了然于心。“作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沉下身、沉下心为老百姓做些实事。”潘树锋如是说。

李月娥,天盂塘村民,今年80岁,有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孙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生活拮据。了解情况后,潘树锋和村两委协商给李月娥送了两只小猪崽,并请村民小组长李启文帮她砍柴,同时为他们申请低保,每人每月224元补贴,帮助他们脱贫。

而在潘树锋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本“党员读书笔记本”,翻开里面的内容,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他走访村庄过程中发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行程安排等事无巨细,同时在他简陋的办公室墙上,有一张龙泉村的地图,上面圈圈点点,也用铅笔作着标记。潘树锋自嘲说:“这是挂图作战。”

“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只有一年的驻村蹲点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希望尽可能为村民做些事,即使今后我离开龙泉村,我也会继续帮助、支持这个村的发展。”潘树锋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