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将乐:古法红糖翻开甜蜜新篇章

2017-12-22 10:18:49林宇熙 方炜杭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翻浇糖水

游客品尝刚制好的红糖。

为开拓市场,合作社开发心形、方形红糖。

游客吃甘蔗PK赛。

东南网12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方炜杭 通讯员 沙观球 陈雨丽)12月9日,三明市将乐县黄潭镇西湖村。清冽的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甜香,熊熊燃烧的灶火上架着6口大锅,红色的糖浆在锅中咕噜咕噜冒着泡;6名制糖师傅手握长勺,不停搅拌着糖浆……糖浆装罐冷却,便制成了纯正的红糖。

黄潭镇盛产甘蔗,2000多年前,闽人在此以蔗制糖,进贡给闽越王。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皇糖”,黄潭镇由此得名。

每年12月,是黄潭镇的熬糖季,家家户户氤氲着熬糖的甜蜜热气。近年来,传统工艺熬制的古法红糖在市场上日渐走俏。乘着这股东风,去年起,将乐县全面整合甘蔗种植和制糖工艺,推进红糖制作标准化、品牌化。

新思路,手工制作讲标准

今年春天,经过精挑细选,一棵名为“柳柳”的甘蔗苗从广西柳城跨越1000多公里,在福建将乐黄潭镇优质甘蔗种植示范基地安了家。如今,甘蔗园生机勃勃,“柳柳”和它的兄弟们茁壮成长。

“我们组织工作人员到广西柳城、福建漳州等地实地考察,最后从广西引进先进品种‘柳城05136’,在泰村、西湖村建立优质甘蔗种植示范基地100亩。其间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前来指导,进行标准化种植,提高甘蔗品质。”黄潭镇副镇长张水明介绍。

培育优质甘蔗,仅是规范化的第一步。过去,传统小作坊熬制红糖存在卫生隐患和品质不均等问题。为此,黄潭镇按照SC食品生产许可标准,对西湖红糖熬制基地进行提升改造,新增、改造标准化灶台18个,设立更衣室、晾干室、包装室等功能间,确保红糖熬制点与甘蔗种植配套发展。由此,黄潭镇建成了将乐县首个红糖小作坊标准示范点。

“刚砍下来的甘蔗,3天内榨完汁、3小时内下锅、3小时内猛火熬制,才能出好糖。”将乐红糖技术协会会长肖陆金是西湖村的甘蔗种植大户,也是村里公认的制糖专家,他笑称,“只有脾气暴躁的人才能熬出一锅好红糖。”

去年6月,将乐县农业、供销社等部门牵头,以黄潭镇西湖村红糖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成立将乐县红糖技术协会。在会长老肖带领下,对分散在古镛、光明、大源等乡镇的10多个村的老字号古法红糖制作点进行整合,提高甘蔗种植质量,建立制糖技术标准,规范榨汁、过滤、出糖、打沙、成型等18道工序,保障红糖品质。

新出路,产业扶贫瞄精准

“过去养鸡鸭,一年收入加起来不过几千元。今年把1亩多地拿来种甘蔗,收入1万多元,真是赶上了好时候!”75岁的熊树雅是黄潭镇谢地村贫困户,他开心地说,甘蔗苗、肥料都是免费的,从植苗、施肥、培土到为甘蔗剥叶子,老肖都定期来地里指导。

今年1月,黄潭镇启动“订单+农户”红糖产业扶贫项目,与首批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甘蔗种植收购协议,制定帮扶措施。镇政府免费提供优质甘蔗种苗,并给予肥料补助,将乐县红糖技术协会负责全程技术指导,黄潭镇电子商务中心负责收购贫困户熬制好的红糖。

“只要红糖质量合格,我们都按保底价统一收购。”黄潭镇电子商务中心负责人沙世明说,红糖熬制完成后,有专门人员负责包装、销售、发货,并当场向贫困户付款结算。

据悉,今年黄潭镇种植甘蔗300多亩,预计红糖产量约150吨,产值超过500万元。其中,16户贫困户种植甘蔗14.9亩,户均可增收1.2万元。

新销路,电商营销创品牌

在黄潭镇电子商务中心展厅,记者看到,将乐西湖红糖包装精美、陈列整齐,既有红色礼盒装,也有牛皮纸简装。

“双11当天,限量3000份共4500公斤的红糖在网上销售一空。目前,加上线下销售7500多公斤,一共卖了1.2万公斤红糖,相当于去年整年的销售量。”沙世明说。

订单雪片般飞来,得益于地方特色品牌的打造,这也是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的关键。

“将乐西湖红糖注册了‘印象黄潭’商标,并聘请专业公司设计多种包装,为消费者提供不同重量和价位的选择,较好地解决了原先古法红糖包装简陋、规格参差不齐的问题。”沙世明介绍,将乐西湖红糖已先后获得福建省百佳旅游商品、“最将乐”伴手礼第一名等称号。

12月9日,将乐举办第二届“欢聚一糖”西湖红糖熬制体验活动,来自福州、厦门等地的游客400余人齐聚西湖村,兴致勃勃地参与砍甘蔗、榨蔗汁、熬红糖、打糍粑等活动,体验古法制糖的独特魅力。此次活动还首次进行了网络直播,短短一个半小时,就创下了36万人次在线观看纪录。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