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侧记
2018-06-13 09:44:55曾凤清 聂艺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报记者 曾凤清 聂艺璇 比武论剑,海峡两岸共襄武林盛会。6月11日,三明市体育馆迎来了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的开幕。 这场汇聚两岸40余支传统武术代表队、参赛选手近500人的赛事,将同根同源的海峡两岸武术爱好者再次汇聚到一起,在切磋、交流中,共同探寻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建平台 融合发展 “闽台两地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自2009年创办起,就定位在武术交流。”福建省武术协会会长甘式光说,“武术作为一项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武术搭建平台,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岸交流。” 十载风雨,吹不散的是中华武术魂;一湾海峡,隔不断的是两岸同胞情。作为海峡论坛的传统配套项目,这项赛事早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 深化融合发展,需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11日的开幕式上,我市表演嘉宾与台湾同胞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盛宴:一曲《笑傲江湖》,让人们感受古琴与太极相得益彰的古朴雅韵;别具一格的传统民间艺术——沙县肩膀戏、永安傩面舞,让看台上的台湾嘉宾大呼过瘾;三明市少林武术学校年轻后辈们带来的中华武术表演,则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选手、嘉宾们带来的太极柔力球表演,这项运动十多年前从大陆传到台湾,受到台湾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历经十多年的推广与发展,这一融合太极、舞蹈、韵律在内的运动舞艺已经在台湾生根发芽。 中华传统文化,牵连的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传统武术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促交流 两岸同根 “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歌曲《两岸一家亲》里,这样唱着。 郑锦洲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两岸一家亲”。作为台湾体育总会理事长,郑锦洲对此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近年来,台湾体育总会在推进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交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此次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台湾体育总会组织了台湾熊氏、陈氏、杨氏等各门派太极拳选手前来参赛。 1990年,郑锦洲第一次来大陆。一晃近30年过去,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他惊叹:“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体育运动,大陆的发展都非常迅猛。” 此次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在三明举办,他早在大赛正式开始前两天就受邀到永安、宁化等地参观访问。“这不是我第一次到三明来,十年前,我到过了泰宁。”故地重游,郑锦洲说自己感觉特别亲切。尤其是在宁化客家祖地,郑锦洲愈加感慨两岸血缘相亲:“这里有客家血脉的根,台湾有不少客家人会到这里寻根。” “文化同根、传承同源、以武会友、融合发展”,体育馆内高高悬挂着这十六个字的大赛活动主题。郑锦洲说自己每次参加这样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都觉得很有意义,两岸同胞以文化为纽带,互通有无,融合发展。 “两岸同根一家亲,这次的传统武术大赛为促进两岸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郑锦洲说,“除了传统武术之外,希望将来还可以举办两岸中华传统民俗运动会,包括跳绳、打陀螺、太极拳、舞龙、舞狮、广场舞等两岸共通的项目,以文化为纽带,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论传承 武韵悠长 长幼咸聚共论剑,南拳北腿齐亮相。看那赛场上,忽而是一柄长棍,在手中耍得虎虎生风;忽而是一套长拳,招式流畅、劲势凌厉。 止戈为武,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发展,走过了几千年风雨历程。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在比赛之外,更多的是交流、是传承。 “武术大赛与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不同,设奖不设牌,竞赛名次的争夺没有这么激烈,而是更注重传承与交流。”甘式光说。 65岁的吕良汀和吕良乾来自泉州南安水头镇,他们所在的朴里村武术氛围浓厚,有自己的武术队、舞狮队。两个人从十几岁开始习武,转眼已过半个世纪。长期习武,让两人看起来精神抖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如今他们仍旧每天坚持练武,每到周末,就在村里给孩子们进行武术教学。 23岁的台湾选手詹益昌从小学3年级开始练习武术,如今已有12年,期间多次来到大陆参加传统武术比赛。“大陆习武的运动人口更多,传统武术氛围更为浓厚,每次来参加比赛,都是向大陆选手学习的好机会。”詹益昌说。如今在读大学的他,计划着毕业后能从事武术教学方面的工作。 将传统武术传承下去,几乎是每个习武之人的心声。在赛场上,各个年龄阶段的选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风采。 6岁的南平建阳选手李健从1年前开始习武。只要一说起武术,这个还在幼儿园上大班的孩子就会开心地说:“我很喜欢武术!”这次来参加海峡两岸传统武术大赛,他是队里最小的孩子。他的教练蒲慷说,这几年学习武术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以武会友,赛场之上,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武术技艺的展示,更是两岸武术爱好者对中华武术的文化思考,对崇德尚武武术精神的弘扬光大。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