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焦点图片 > 正文

瞧,这支安贞旌鼓“娘子军”

2019-12-11 10:44:38  陈莉莉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安贞旌鼓表演 罗联永 摄

12月6日,女子旌鼓队参加表演 陈青春 摄

12月6日,在永安市槐南镇安贞堡景区,一场气势恢宏的安贞旌鼓表演,吸引了一众专家学者的目光。

铿锵鼓点,雄健浑厚,响彻云霄。现场50余名鼓手,清一色的妇女,她们来自当地的南山村、槐南村。她们让万寿岩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感受到了安贞旌鼓这一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千年的独特魅力。

妇女旌鼓挑大梁

安贞旌鼓起源于唐代,最初是军中战鼓,用于鼓舞士气,或欢迎凯旋。经过衍变,它成为槐南当地重大节庆的民俗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安宁。  

2007年,安贞旌鼓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安贞旌鼓,槐南镇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槐南镇,特别是南山村,家家有旌鼓,人人会打鼓。1998年,南山村一支60人安贞旌鼓队参加永安元宵踩街活动,引发关注。这之后,各种演出不断。  

2016年11月,在槐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永安市安贞旌鼓艺术团成立,南山村村主任罗志韶任团长,成员100多人,以槐南镇当地村民和学生为主,其中妇女占了三分之二,约六七十人。有时根据节目人数需要,还有更多当地“编外”妇女积极加入。  

“因为男丁大多在外务工,养家糊口,而我们这些妇女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一家老小,比较有时间。”今年53的罗生娣是艺术团女子旌鼓队队长,她们这些打鼓的姐妹,年纪以四五十岁居多,这几年逐渐挑起了安贞旌鼓表演的“大梁”。  

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三明市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全国非遗日福州三坊七巷非遗展示、三明市首届网络春晚……安贞旌鼓队一次次地走出永安,让振奋人心的鼓声,响彻在更大的“舞台”。  

对罗生娣她们来说,通过打鼓,让外界更多人了解安贞旌鼓的同时,她们自己也从中收获了快乐,大家也更友爱和睦了。小张是外来媳妇,她从将乐嫁到南山村五六年了。初来乍到,她就被邻居罗生娣拉进了旌鼓队,充分感受到了这群大姐大妈的热情和开朗,她也因此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  

2017年,这支队伍被全国妇联、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  

表演我们是认真的

槐南镇文化站站长罗志杰经常为艺术团和旌鼓队编排节目,带大家外出演出。这支“娘子军”对每次排练、表演的认真劲儿,他都看在眼里。  

罗志杰记得,为了备战三明第六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当时100来个鼓手,除了五六个男的,大部分是妇女,大家每天晚上坚持排练,从鼓点到队形变化,整整排练了一个月。  

不仅如此,罗志杰说,那段时间,不少女队员的丈夫跟他“抱怨”,说自家媳妇打鼓打得都“魔怔”了,天天晚上睡觉前都还在记鼓点,手也没闲着,一会儿床头这边敲几下,一会儿那边敲几下。  

队里有位50多岁的大姐,白天摆摊卖水果时,都拿着毛线针当鼓槌,放个纸皮箱当旌鼓,趁没人光顾的空档,见缝插针地敲敲打打练鼓点。  

有一组队员,12个人都60来岁了,上了年纪,鼓点背起来比较吃力,她们就额外“加班”,经常大中午一两点钟排练。为了不让鼓声影响到别人午休,她们换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合适的场所。  

2016年,旌鼓队34个队员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演出。从槐南坐班车去福州,有位大姐晕车,吐了一路。开幕前四五天,每天一两个小时车程,往返酒店和现场排练。她身体不舒服,几乎没吃什么东西。  

罗志杰给她买了药、葡萄糖和食物,担心她没办法上场,还考虑要不要临时调整表演队形,让她好好休息。但她不仅坚持了下来,在台上还表现得很好。  

回程时,罗志杰问她:“受了这么多苦,下次还敢来么?”她没有半点犹豫地回答:“还来!下次我多带点葡萄糖来。”

干活打鼓两不误

今年,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多姿多彩过元旦”节目,播出了槐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的画面。旌鼓队的65位大姐,同槐南当地130多名中小学生,一身红装,一起敲响安贞旌鼓,迎接新年。  

近年来,槐南镇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站的组织下,女子旌鼓队平日里经常主动走进当地中小学和幼儿园,将传统鼓点打法向孩子们倾囊相授。  

这支“娘子军”不仅活跃在安贞旌鼓传承的“舞台”,还在农业创业路上巾帼不让须眉。  

由于越来越多村民外出务工,不少农田闲置。罗生娣和旌鼓队的几位姐妹寻思着,何不利用这些闲田,一起做点什么事情?  

就这样,2017年2月,她们成立了永安市祥泰旌鼓队农业专业合作社,共有10名社员。  

一开始,她们种了50亩百香果,连搭钢架大棚这一力气活儿,都是她们亲自上阵。虽然因为经验不足,百香果带来的收入不多,但她们并不在乎赚多赚少,重要的是大家劲往一处使,一起做事,图一乐呵。  

罗志杰经常给合作社的生产销售出谋划策。在他的建议下,罗生娣她们又种起了红藜麦、水果玉米等农作物。“去年,每斤红藜麦卖13元,今年一斤卖到了20元。”罗生娣说,仅一季红藜麦,就有6万元收入。  

农忙时节,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跳舞打鼓,合作社的姐妹们在这两种“角色”之间,切换自如,每天都很开心。  

合作社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当地妇女互助增收,今年初被列入2018年度“省重点巾帼示范基地”名单。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陈莉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三明要闻
    更多>>本网原创
    • 新闻图片
    • 魅力三明
    更多>>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