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焦点图片 > 正文

大田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林友梅烈士传略

2020-12-21 09:10:19  林生钟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修缮后的林友梅故居——述祖堂

林友梅画像

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油菜开花黄又黄,妇女姐妹们剪掉发髻上战场,扛枪杀敌忙,杀得敌人无处藏……”

这是流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老区大田县民间的山歌,歌名叫《油菜开花黄又黄》。作者林友梅是大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1923年6月28日出生在武陵乡瑞州(现更名为百束村),1945年11月在桃源乡分水隔被国民党保安队活埋。同时牺牲的还有中共闽西北特委游击队员林占赓、林冠民、陈树霖、苏仁兑、陈相、肖应时,分水隔“七烈士”的英勇事迹闻名闽西北地区。

战斗失利身陷囹圄

《大田党史资料》还原了历史过程:根据中共闽西北特委会议决定,特委游击队于1945年9月22日深夜,攻打大田县龙门保安队夺取机枪。林友梅参加了战斗,她和战友们打死5个敌人,俘敌10多名,缴获长短枪30多支,但目标暴露。敌人从四面八方扑来,游击队和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战斗,他们边打边向永安方向撤退。战士们日夜不停地行军作战, 断粮5天。

9月28日下午3时,游击队在桃源水盂被敌人包围,林友梅和特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超然等10多人被发现。郑超然中弹牺牲,林友梅和班长林占赓被捕。

桃源当地的老人回忆:当时,保安队搜山押了很多无辜的百姓走在前头当人盾,林友梅怕伤到群众,宁可牺牲自己也没有举枪射击。

被捕后,林友梅当即被押往桃源乡公所。当天适逢街道圩日,敌人在街边搭起了审讯台,迫不及待地想从她身上得到其他两组人员的情报。“剿共”中队长曾伟勋亲自审问:“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游击队在哪里?”林友梅一声不吭。

敌人得不到情报,把林友梅打得浑身上下血肉模糊。第二天再次审问,林友梅被捆在柱子上,敌人用竹签刺进她的10个手指甲里。林友梅紧咬牙关,仍然一声不吭,最后昏厥过去。

指甲一片片被拔掉,两只手鲜血淋漓。许多群众看着林友梅受刑无法救人,又不忍心眼睁睁地看她被折磨,都流着眼泪悄悄走开。

“这是桃源知情者的回忆,我深为大姐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骄傲。”现居福州已退休多年的林友梅胞妹林芳梅撰文说。

在乡公所被折磨了4天,林友梅转押到大田监狱继续受审。

昂首高歌走向刑场

1945年11月底,7个遍体鳞伤的“要犯”被一群国民党兵押着,他们经过桃源街道,步履艰难地走在大田到永安的公路上。其中有个赤脚拖着沉重镣铐的“女犯”,脚上的肌肤被磨破了,鲜血顺着脚趾印到了石板路上。旁边的士兵看她走路慢慢吞吞,不耐烦地叫骂,并恶狠狠地用枪托砸她的背。

“我是林友梅,是共产党员,你们杀了我还有后来人,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革命永远在前进,而你们的末日就在明天。”

林友梅一路走,一路不停地反抗,她向群众宣传:“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

国民党兵不让她讲话,往她嘴里塞石头。

黄昏时,被押解的游击队员们走到桃源分水隔,大家看到路边挖好的一个大土坑,坑边站着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心里明白即将发生的一切。林友梅昂起头,轻轻地捋了捋蓬乱的头发,亲切地望着战友。“来吧,让我们最后唱一次《武夷颂》。”于是,她微笑地带头唱起了时任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创作的歌曲:“武夷山上,十年抗争灿烂辉煌……”

国民党士兵慌了,冲上来把林友梅和战友们推到坑边。林友梅怒斥:“别靠近我们。”大家毫不犹豫地自己跳入坑中。

大田县党史爱好者严垂璧向笔者介绍:“以前听老人们讲过,分水隔有一段时间没人敢经过,没有人性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彻底‘剿灭’地下党,把‘七烈士’做诱饵,他们故意只把黄土埋到游击队员们的胸口,让大家手能动、头能转,就是胸闷透不过气来。”

而敌人埋伏在刑场边,妄图吸引被打散的其他游击队员前来救人。

林友梅和她的6位战友壮烈牺牲。后人称他们为分水隔“七烈士”。

女青年的革命路

林友梅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大田英烈》一书记载:林友梅7岁进私塾读书,两年后转入瑞州初小,13岁升入武陵中心小学,14岁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大田县立初中。

中学期间,在外地求学的兄长林其蓁,经常给她寄回进步书刊,林友梅从此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在武陵中心小学校长、中共地下党武陵中心小学支部书记林大蕃的帮助下,林友梅逐渐懂得了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旧制度。“只有推翻旧世界,才能彻底拯救穷人和解放妇女,建立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大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林友梅烈士传略》的作者林占中写道。

1939年春,林友梅由林大蕃介绍入党,成为大田县第一个女共产党员。

入党后的林友梅致力于党的妇女工作,冲破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礼教束缚,开办“妇女识字班”,组织妇女学文化。她利用课堂讲授地下党自编的时事教材,教唱抗日歌曲,激励妇女们的抗日热情。她为地下党、游击队站岗放哨,洗衣、做饭、做鞋、送信、贴标语、发传单,参加军训、开展文艺宣传……当时武陵地区有不少的妇女,成为地下党的交通员和接头户。

1939年夏天,17岁的林友梅初中毕业,到闽清上高中。就在这年冬天,中共大田县委成立,林友梅根据组织的指示,停学回原籍武陵担任中共妇女支部书记,发展了知识分子林金凤、农民刘绍珠和田宗玉、唐有珠等人入党。

在此期间,林友梅被聘任为武陵中心小学教员,她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作掩护,为党刻写和油印机密文件。“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严冬酷暑,只要是党交给她的任务,都按时完成。”

1942年12月,林友梅担任闽中工委大(田)漳(平)边委委员。1943年7月,她参加工委举办的党员骨干培训班,代号 “92号”。同年秋,林友梅参加闽中工委游击队。1944年5月,任闽西北特委妇女部副部长(未设部长一职)。

传奇家庭:一门三烈士

林友梅的父亲林笏隆是当地的富商和富有正义感与爱国心的开明绅士,是地下党重要的统战对象。1929年8月20日,朱德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和前委机关3000多人出击闽中,军部就设在林笏隆的家里——述祖堂。他为红军提供了粮食和物资。

林笏隆在1945年12月被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关押进梅列集中营至1947年5月保外就医。因身体被摧残,伤势严重,于当年6月18日病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中共地下党大田县委成立后,要求加紧开展统战工作。林友梅在县委书记林大蕃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做争取父亲的工作。

2017年清明节,林芳梅撰文:“我记得大姐经常拿材料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说共产党主张抗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才能取得胜利。”

受林友梅影响,林笏隆带头捐献2000块银元支援抗日前线,当时的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授予他“同心协力”的牌匾。

林笏隆还支持在燕京大学附中读书的儿子林其蓁加入共产党、参加北平西山抗日游击队。他自己积极协助做好统战工作,献出雄厚的资财供地下党买枪支和做活动经费。

在武陵中心小学创办妇女识字班时,林友梅把母亲的发髻剪掉,动员她带头上学。“每天下午上两个小时课程,学校允许妇女们带着孩子去,我也跟着妈妈一起去过。”

林芳梅还介绍,林友梅上时事课和音乐课,全乡有80多个妇女来听课。她给姐妹们说:“日寇侵华战争的罪恶,让中华民族沉沦在血花飞溅的苦海深渊之中,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能胜利。”

林友梅发动妇女绣手帕、拾田螺,义卖筹款支援抗日前线。她教唱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武陵小学成了宣传抗日的阵地和革命的摇篮。

1944年7月15日凌晨,国民党反动派包围述祖堂和林笏隆街上的店铺。14日下半夜,林友梅回家里住宿,她发现房子被包围,立即把文件和照片全部烧掉,然后钻进屋后的茅草堆里。敌人进房间搜查,没有找到林友梅。等第二天中午敌人撤退后,林友梅穿上母亲的衣服化装离开村子。从此,她跟着队伍转战闽西北,和男同志一样行军作战,直至被捕壮烈牺牲。

1954年,毛泽东主席给林友梅和兄长林其蓁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图由大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提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