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凝聚亲情;档案,冻结时光。 当档案邂逅春节,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档案可以带我们回到上世纪90年代,遇见年轻时的父母,看一看他们过年的样子。 一个字:累 那时候路网不发达,人多车少时间紧,让回家变得好累。 90年代“打工潮”席卷全国,年轻的男男女女纷纷收拾行李外出闯天地。在当时,火车近乎是唯一的长途出行工具。每到春节前后,“打工流”交汇“学生流”,一票难求,寸步难移,过年回家令人疲惫不堪。 1996年,一位市民在三明火车站问询处查阅车次和票价。 当时购票需要到现场购票,人们需要选好自己要购买的车次后,到售票处排队购票。 1996年,三明站购票处。当时,车票还未实行实名制,使得“黄牛倒票”现场猖獗,加剧了一票难求的问题。 两个字:消费 那时候,过年三天百货公司歇业,糖烟酒店歇业,连菜市场也只短暂地营业一小会儿。要想过个好年,那得提前十天半个月置办年货: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送人的…… 为了保障春节期间的供应,增设了春节食品临时供应点。每个摊位点都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下雨天也拦不住人们采买的热情。 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年货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吃、穿、用。烟花爆竹,也成为十分畅销的年货。 1990年三明的烟花爆竹摊点 |